“我这么努力了,为什么还是不如别人?”这是一些同学非常痛苦地发出的疑问。这时,他们的情绪是焦虑沮丧的,甚至有种想卷卷不动,想躺躺不平的无力感,长期在这种情绪下就会大大影响学习效率和心理健康。面对学生出现的这种状况,作为老师和家长,我们可以从哪几个方面入手来和他们交流呢?
1. 自我悦纳,接受自己的不完美
很多时候,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样一种事实:无论我们怎么努力,哪怕即使不吃不喝,不睡觉,把全部精力和时间都用来做一件事情,也总会有人比我们做得好。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接纳自己的不完美,理解、宽容、善待自己,及时从自我批评和否定的情绪中走出来。何况每个人都是一片独一无二的树叶,长处和优势不会都体现在某一个方面。我们可以这样和自己对话:“我已经尽最大努力了,问心无愧就好,结果顺其自然。”“我不和别人相比,只要比昨天的自己哪怕有一点进步就很好了。”事实上,人越是追求完美,越容易急躁,越容易陷入对自己要求过高,或只追求结果的误区。每个人能力有限,不可能事事完美。
2. 积极赋能,保持成长型思维
美国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在《终身成长》一书中提到了两种思维方式:成长型思维和固定性思维。拥有固定性思维的人其中一个特征就是特别关注结果,惧怕失败,过分关注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而成长型思维的人则认为自己可以通过努力、学习和适应来发展自我,他们往往会从失败的经历中找寻到价值和意义所在,从失败中成长,在失败中学习,他们更能从挫折中恢复过来并继续前进。
3. 反思自我,从努力中寻求效率
我们日常会接触到很多“伪勤奋”、“假努力”的孩子。他们看起来一天天都很忙碌和辛苦,坐在教室里学习的时间也很长。但仔细观察,他们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效率都亟待提升。比如,他们完全不能做到专注高效,一会摸摸这,一会到处看看别处,过了一会儿手里又开始把玩一些小物件;他们没有明确的学习计划,学到哪里算哪里,甚至会跟在别人后面,看别人学啥自己就跟着学啥;他们还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凡事都浅尝辄止,学习效果更是“事倍功半”。如果能做到努力的同时,还兼顾反思自己实际学习效果,并有意识地加以改进,效果大概率会提升许多。
4. 立即行动,提升执行力
行动是治愈焦虑与恐惧的良药和最有效的手段。想要变得更好,就要有说做就做的执行力,没有执行力,一切想法都是零。要试着把自己希望达成的目标分解成可以立刻实施,经过努力完全有希望完成的小步骤,纳入日常规程,一旦确立了这些小目标和执行时间就严格地执行。
5. 准确定位,建立合理的期望值
我们应该根据自身情况,制定既有一定挑战性又有可达成希望的目标,让自己不断体现成就感,增强自我效能感。比如,一个学生英语目前只能考90分,他的目标就可以定为在两个月之后达到100分以上,具体行动措施就是每天坚持做一篇完形填空或者阅读,争取把文章弄通弄透,查出并积累下有用的单词和短语,并且经常及时复习。两个月之后,实现既定目标的希望就非常大,这段亲身经历对于自身效能感影响最大,接着就可以多复盘已经拥有的能力和成绩,鼓励自己朝着更高的目标迈进。还可以注意寻找身边一些和自己拥有相似条件的合适榜样,相信他们能做到的,我们经过努力也可以做到。
总之,学会正视并接纳自己的差距和不完美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在此基础上,制定切实可以的行动策略并能坚持下去,就会从内耗和痛苦中走出来,变得更加快乐、幸福和优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