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丢掉 这一把过往的热情
“这时河汉无声,鸟翼稀薄。青草向群星疯狂地生长,风吹着空旷的夜也吹着我,风吹着未来也吹着过去。”——西川
偶然下,我突发奇想,想看《霸王别姬》,然后就打开手机,安静地戴着耳机,剧终,一看时间,凌晨1:31,沉沉睡去。
粉艳霞光还未登场,还是先来调弦索,拉胡琴。场面之中,坐下打单皮小鼓,左手司板的先生,仿佛准备好了。明知二人都不落实,仍不免带着陈旧的迷茫的欢喜,拍和着人家的故事。
灯暗了。只一线流光,伴咿呀半生,大红的幔幕扯起——程蝶衣,对师哥的从一而终,这种忘我的热爱铸就一种飘忽无奈的凄美人生。这部豆瓣高分的传奇经典之剧,更多的讲的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常规情感故事,而是有着浓厚中国韵味的苦难史,是一个国家的苦难史,也是艺术家在历史中跌宕起伏的苦难史。时代的大潮,流淌在个人的骨血里,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时代大背景的介入让个人的感情变得深刻陈凝。
“小楼依旧当年貌,世间已无程蝶衣”这是电影主题曲《当爱已成往事》的网易云热评第一条。于是,看完电影之后一段时间,我都在单曲循环当中翻影评,翻到了一位楼主从13年更新至17年的帖子,她从电影赏析角度,人物心理分析的角度一点点分析。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蝶衣鞭打四儿那一段。那位楼主这样描绘——“小四合院虽然还是阳光普照,但是已经散发出孤寂而颓废的气息”蝶衣无奈心痛、恨铁不成钢的眼神展现出他对京剧深沉幽怨的爱和内心的悲哀。一颦一笑,一个回眸,张国荣这个名字,就成了怀念。而关于从小生活在旧式楼宇之中的原作者李碧华,听闻过很多旧式的人事斗争,这种环境和残余的记忆为她提供了创作素材和灵感。于是,奇情畸恋的浪漫凄艳的色调充盈了整个背景,让人动容,令人沉迷。
“我希望能在心爱的白纸上画画,画出笨拙的自由,画下一只永远不会流泪的眼睛。”——顾城
许多作家笔下有很多人物,都是相似的——如《蛙》中“面色苍白,神色悒郁,眼睛里湿润润的,仿佛随时都会潸然泪下”又如林海音写的《城南旧事》中——“妞儿一笑,眼底下鼻子两边的肉就会有两个小漩涡,很好看”“这孩子长得倒是俊,就是有点薄,眼睛太透亮了,老像水汪着,你看,眼底下有两个泪坑儿”大概那些悲剧角色,眼神清澈透亮,都会给人一种“情深不寿”之感。他们一生都在追求完美,追求纯粹,还记得那部青春剧《致青春》,那个被诬陷调戏女学生的老师,被学校处分撤职的那一天,一边流泪一边喊着《渔父》“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屈原被放逐后,在和渔父的一次对话中,渔父劝他“与世推移”,不要“深思高举”,自讨苦吃。甚至在职业性格测试上,有对这类人的归属——INFP型人格,最典型的特征是——自我牺牲式的悲剧性赎罪。追求精神上的完美,从不容于世俗,不会苟活。就像段小楼在经历了抗战、内战、文革等变迁,不再坚持京戏,嘲讽着蝶衣“你可真是不疯魔、不成活啊……那可是戏!”的确,很多人,虽然跟你并肩前行,他们所付出的情、用过的心与你相比,不值一提。早就看得通透,望得长远,想得周全的人,必然用情不深,活的不够赤诚,却最容易走得安然无恙。而我们,往往沉醉于欣赏、心疼程蝶衣类的悲剧人物,而在生活中活成段小楼的样子。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都会有相似的感慨——很多年后,我活成了自己最讨厌的样子。
完美主义者多了去了,可是一生赤诚以惨烈祭奠完美的人少之又少。也有很多普通人,在动荡中受着接二连三的苦难。像古老的风痕,任岁月风干。
“也看山,看水,看云,看风,看春夏秋冬之不同;还看人世的痴愚,人世的悾惚;静默地看着,乐在其中。”我们的希冀也许是非分的,只是希望,别丢掉,这一把过往的热情!
别丢掉 这一把过往的热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