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格外的活法》有感

作者: 阳光正好007 | 来源:发表于2025-11-09 15:41 被阅读0次

《格外的活法》——老太太,便当准备好了

读到福岛淳史的这一篇泪目了。福岛淳史1981年出生,2004年毕业于大阪艺术学院摄影专业,后又继续进修摄影。当时主要拍摄城市风景,虽然办过个展,却还未能靠摄影为生。迫于生活和学费的压力,他找到了一份给老人送便当的工作。服务的对象有的是阿尔茨海默症患者,有的失明需靠触摸进食,有的因不能支撑自己的体重只能铺报纸在地上吃饭。上班的第一天,他被眼前的一幕震住了。在他的意识里,在他的国家,人老后的生活是有社会保障、是在海边漫步、是和老伴赏花喝茶的,但眼前的现实将他的期待和预想打破。

后来在老板的建议下,他带着相机去工作。起初无法按下快门拍老人们,半年后通过讲笑话、帮老人带东西、听老人的倾诉,和老人们熟悉后拍了些照片,内心却仍然纠结。后来他办了个展,受到的关注越高,他越自责,觉得自己是在“消费”这些老人,内心备受煎熬。他是这样说的:“他们并不是一个人在家里孤孤单单等待便当的老年人。这些老年人经历过人生的种种,比如二战,还有战后的社会大变迁。这些人呢,哪怕不说话,你认真面对他们就能感受到一种气质……但不知为何,一旦将他们拍成作品,这些经历和感情都被淡去。”看着照片,反而注意到的是他们房间的凌乱、身体上显得衰老的某一部分,我心底在拍摄瞬间的温情荡然无存了。由此有了福岛淳史的三次逃离,离职去骑行、纵走日本,和小朋友去种树。和自然的接触及小朋友的纯真对他是一种疗愈和康复,更重要的是恢复了对社会的信任。两次“康复”后,他明白“你怎么看待这个世界,世界也就怎么对待你。只要你有颗心愿意和外界交流,对方也会接受你。”

两次旅行后,他又回到了送便当这个岗位上,给老人们送便当,按下有温度的快门,他的心态发生了变化,但还没有反映到作品上。直至有一次朋友的话点醒了他,朋友说:“照片里的风景确实会让人苦闷,因为你会感到近在咫尺的死亡,自己的死亡。但其实,你拍的不是死亡,是生命。”哇~读到这句话时我和福岛淳史的感受是一样的,周围的一切都在发光,起了一身的鸡皮疙瘩,我眼睛里从看到的死亡转变成了看到了希望、看到了生命力。正如那个年逾九旬的老人在门上写的“生命力”,向死而生是每个人的终点,但活着,每一次支起身体努力进食、每一条皱纹、每一次对病痛的抵抗,都是对生的尊重。

生!而有力量!

恰好这时有朋友在群里分享《我与地坛》,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史铁生21岁到59岁生命结束,30多年来忍受着病痛折磨,从“为什么是我生病”到接受、到后来在家里欢喜地去烹饪招待朋友,想象着每一道食材的美妙做法,病痛不等于悲剧,他找到存在的价值,一个是年轻病痛着等待死亡通知书,一群是衰老着等待死亡的降临,不同的生命状态的挣扎与韧性,体现得淋漓尽致。他们都没有用说教告诉我们活着的意义,在地坛里的一草一木和九旬老人手写下的“生命力”、老太太捧着脸的笑容都在默默回答着。谁愿意生病呢?谁愿意不能自理呢?谁愿意衰老呢?多少人在健康时信誓旦旦地说到不能自理的那天就自我了结,又在垂死时燃起前所未有的求生欲。健康时没有感受到病痛,年轻时没有体会衰老,就无法共情。地坛的荒芜和生机,母亲的陪伴让他与病痛和解,爱人的爱和照料让他走出沉闷的氛围,活的更有奔头。同样,群体老人的独居、冷笑话,承载着生存的美和希望。

柏拉图说过:“没有什么比健康更快乐的了,虽然他们在生病之前,并不曾觉得那是最大的快乐。”是啊~套用这句话,结合这本书,没有什么比活着更快乐的了,在病痛中看到生命的另一面,顽强的,挣扎的,充满韧性的。

爱和美是人生最美的两个旋律,爱可抵万难,爱生出奇迹,爱让人柔软,备受滋养,爱让人甘之如饴,让人成长。

美,有多种意义,美是多元化的。当你带着爱的眼光美的眼睛去看这个世界,枯木便不是枯萎和死亡,而是养料、是生命、是希望;皱纹不是衰老,而是过去种种的印记。我还是太肤浅了,想不到更深一层的,还停留在表面上。

细微地感受活着的当下,刷牙、洗脸、用心咀嚼食物、晒一晒太阳,每一个被忽略的当下,都用心体会一下,或许会在某一刻发现,那就是闪闪发光的日子啊!

回到福岛淳史的镜头下,他记录的不是衰老,而是对生命的敬畏之心,敬畏向死而生的顽强,也敬畏正在拥有的平凡又无比珍贵的当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格外的活法》有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jqdfs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