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丹墨
公众号 ID | danmoshenghuojia2017
在当今流量为王的娱乐环境下,很多人对于影视剧的理解,可能只限于娱乐消遣,最多好一点,如果再能从中学那么点心灵鸡汤,就已经算不错的作品了。 但是,随着这部《琅琊榜之风起长林》热播和电影《无问西东》的上映,真的再次刷新了我对国产影视剧的印象,那些对人性最深层本质的人文价值探索,真的称得上匠心良作、震撼心灵、教化人心。也许,这才影视剧真正价值所在。

| 引言
最近看完《琅琊榜之风起长林》33-36集,眼眶湿润了好多回,内心所受的震撼,更是久久无法散去……那些久远的家国情怀、那些纯粹的赤子之心、那些父子兄弟的亲情、那些正统精神的传承,都像尘封已久、束之高阁、很少再被提及的古董文物。
他们通过荧屏中鲜活的人物故事,以不容忽视的尊贵气质,亮相在每个人面前,像一束强烈的光芒,照射进了每个平凡庸碌的灵魂之中。细细品味这些深刻的情绪体验,发现都是人性中善念与弱点的多番激烈交锋——
| 正文
— 壹 —
家国情怀vs个人荣辱

正如老王爷所说的,宁关大捷,将大渝20万皇属军斩于马下,这样的军功和魄力,是长林王和世子都没做成的事,但萧平旌却做到了,而且是在一生荣辱都可能葬送的代价下,悲壮果决的抉择。
细细想来 ,这其实是狭隘的个人利益,对崇高的家国情怀的挑战,两难境地中选择哪一个,势必都要付出巨大的代价。
然而,萧平旌最终还是选择了万民,相信每个观众都为魄力震动不已。不仅为萧平旌作为个体,在时代环境命运之下遭受的艰难历程,更为那背后折射的人性善念、正义的光辉。
这样的观剧体验,特别像连日阴霾的日子里,忽然射入房间的一道强烈之光,唤醒了每个潮湿死气的内心,一扫往日的浑浑噩噩,让每个平凡的现代人泛起点点涟漪——原来人生还可以过得如此得崇高、有意义。
从哲学角度来看,这不正是人性中善念的正面力量,对惰性的负面力量的大获全胜吗?!
— 贰—
初心坚守 vs 世态炎凉

可是,他不但没有受到朝廷应有的赞许与嘉奖,却要承担他们因嫉妒带来地贪恋军功的控诉,这是多么的委屈和心寒的状况。
这样的局面,多么像我们身处的真实社会,有时即便我们满腹豪情地付出真心,却抵不过人情冷暖、世态炎凉。
事实上,这又是一次心怀赤子之心,不屑权谋之人,与那些深陷名利漩涡的庸常之辈的交锋,是人性的惰性恶念对正义善念的挑战。
不过幸好,他还有至亲父兄的肯定与认可。当萧平旌拜别边境与一起浴血奋战的兵士,看着城墙上的那面长林军旗时,是多么悲壮而心痛的眼神。
一路漫漫边关,他隐忍着少年委屈的心伤,回到家中已做好了接受责难的准备。
当他整理衣冠、坦然地向父王行礼时,父王的一句"父兄和先帝都以你为傲!" 让这位将军瞬间变成了委屈巴巴的少年,隐忍地泪水奔涌而出。
我相信这泪水不仅是释然的委屈和欣慰,更是被自己敬重的长辈认可的自豪。

忽然想起平旌回京受审前与元启的对话,元启说道:”这些时日老王爷应该联络好了朝臣,你不必担心。“而平旌却笃定说到:“凡是我该承担,该我面对的,父王自会全力支持,但你说的那些事,他不会做。”

人世间最令人动容的莫过于,你最钦佩的人懂你。子知父,父懂子。相比之下,前作《琅琊榜》里那个情怀、才华均艳冠群儒的祁王,他被赐死前的遗言,“子不知父,父不知子”,真的是悲凉万分。
何止父与子之间,终其一生,我们面临的种种亲密关系中,最终求得不过就是——灵魂中的一个“懂”字。
这样想来,这样的画面,不正是初心被认可懂得,对世态炎凉的终极战胜吗?
— 叁 —
放下执念 vs 悲观厌世
当萧平旌和父王一起踏上大殿,准备接受这场最后的审判之前,镜头切到了以下两个画面:

一是,林奚求助琅琊阁阁主蔺晨,“老阁主真的不愿意插手此事吗?”蔺晨回答:“萧庭生并非寻常之人,生于忧患,师从高手,在朝堂上如何收揽权柄、把控朝臣,你以为他的能力,是学不会还是做不到啊?志不在此,非不能也!”

二是,荀飞盏建议老王爷拉拢朝臣站队,萧庭生说:”我已经没有多少日子就要去见先辈和我父皇了,难道在我临死之前还要因为自己的儿子一手拉起一个长林党吗?”
简短的两个画面,让我们看到了即便身处囹圄,萧庭生依然坚守父兄的教诲,坚守住了初心,以与儿子共同承担朝臣庭审与问责的代价。
到这里,不得不说,这是人性中继续守护初心,还是选择悲观厌世的又一次交锋,是人性又一次惰性向善念发起的挑战。
事实上,对那些一生志在报国建功立业,实现人生梦想的人来说,这可能就是一个两难的抉择。即便不贪图所谓的名利权势,但报效国家实现人生价值的追求,依然会让他难以选择。
这也是千百年来,很多文人志士或有才学之人都很难做到平衡的困局。

然而即便如此,萧庭生还是轻而易举地化解了。朝堂上,萧平旌与朝臣们展开了正义与权势激烈辩论,似乎正邪都各执一词,不相上下。然而,谁也没想到老王爷却放弃了所有辩白。
他只是缓缓站起,带着极为虔诚的眼神说道:“平旌此战的所有结果和事实都已摆在面前,也无需再做任何辩白。我只想对陛下说些真心话,作为君王,制衡也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权势的争斗不是君王的所有意义,最重要的是你要有自己的判断。我长林府无人恋栈权位。”
说完,因病重一直憋着一口气的他倒下了。

此刻,悲凉的背景音乐响起,我也跟着弹幕上的评论一样,瞬间泪崩泪流不止。也许这简单几句话的背后内涵,需要在场的人,甚至观众,用很久的时间去体会与琢磨。
长林王一生报效国家、谨遵先辈们的教导,最后放弃所有的权势地位,也让向来喜欢逍遥人生的平旌回到了琅琊阁,这份选择让所有人意想不到,更是被深深震撼。
这里的他,没有因为皇室和朝臣的不理解和不认可,报复反抗或悲观厌世,而却选择了洒脱地放弃,世人放不下的权势、地位、甚至梦想。
这举重若轻的洒脱背后,显示的正是放弃执念、洒脱通透的佛家智慧——尽我所能,不念结果。这也正好暗合与电影《无问西东》的结局:“爱你所爱、行你所行、坚定初心、无问西东。”
从这一层面来说,这是理想与现实的和解,但不也正是初心善念得以善终的另一种胜利方式吗?!
| 尾声
简短的四集、一个戏剧冲突、不同立场、身份、志向的人轮番登场,为我们上演了人性中正面善念与负面惰性的多番激烈交锋,把我们真实地置入到这样的时代环境下去思考,到底在人生这个善恶交织的现实状况里,该何去何从?

同样回到《琅琊榜》这两部作品整体立意上,其实也是全程贯穿了这一人性善恶的主题。
《琅琊榜1》最后大结局,虽以林姝的战死来结尾,但却换来了两代清明盛世。当时所有从磨难中走过来的人甚至观众,都会理所当然地认为:未来这宫墙之内,也必然延续这些正义的精神与风骨。
因为经历风吹雨后,人性的善念终会战胜恶念。这也是前作《琅琊榜》为我们传递的人生真谛。
然而,正如大结局那句“这宫墙之内,风从来都没停过。”人性除了正义善念,还有惰性和弱点。俗语中的”好了伤疤忘了疼“、太极八卦中的“盛极则衰”,就是这个道理。
当每个人的一生中取得了阶段性胜利后,随之而来的就是人性中贪图享乐、恶念惰性一面的蔓延滋生。千百年来的朝代更迭都是这个道理,同样对于大梁朝堂也是一样。
《琅琊榜之风起长林》其实告诉我们就是:在清明盛世下,如何继续守住初心,不被那些潜滋暗长的人性弱点占领高地。
其实,从这一立意上来说,这一部续作比第一部常见的励志型走向,更能直指人心,尤其是更贴合身处和平年代我们。
说到这里,真的是不得不感叹,海晏真的是一个具有大格局的女作家,能够如此通透的把握人生命脉走向。
无论如何,“死者已矣,生者如斯。” 既然现实善恶并存,此消彼长。那么,你做好准备怎么往下走了吗?

| 后记
电视剧虽然讲述的是国家命脉,但其背后反映的人性的规律。对于个体而言,能够被里面的家国情怀与赤子之心感动固然很好,但若还能以此来关照自己的个体生命,时刻提醒自我——
在每个人生阶段,无论是高峰或低估,都要带着对人性清醒的自知,去守护初心,但同时,也要做好尽人事、听天命的准备,看淡得失,洒脱生活。
《琅琊榜之风起长林》这部作品,已经播至高潮部分。当那些情怀、初心、正义的东西,不再只是出现在书本里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说教里,不是出现在小说文本那些虚拟静态的文字里,而是出现在真切地电视荧屏里。
当活生生的人物、丝丝入扣地情绪、逼真考究的场景出现,这些让我们有如穿越般,被真正的代入到了那个时代、那些人的灵魂里,与他们一起经历命运的跌宕起伏。
这不禁让我们对那些匠人精神的演员、大格局情怀的编剧,以及始终坚守赤子之心的正午阳光肃然起敬!

作为《琅琊榜》的续作,这部剧从开机就遭遇前所未有的压力和质疑,尤其开播至今,不得不面对豆瓣高分的口碑和收视率不佳的局面。
但正如正午阳光制片人侯洪亮的采访所说,“每部作品都有它的命,无愧于心就好。”这份继续守护初心,也能对结果敢于放下执念的态度,不正是这部剧的精髓所在吗?!
影视剧如此,人生又何尝不是?
作者:丹墨
职业:自由撰稿人/生活美学研究者
注:以上文字皆为原创,转载请标明出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