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师范学院 ,2号报告厅。
我和中文系2018级的学弟学妹们一起,重温《归去来兮辞》,感受陶公回归田园的喜悦、兴奋和无奈、忧伤。

这节课,名义上是我作为汪涛工作室的成员给08级本科生实训做的一节示范课。于我而言,更是毕业13年尤其是加入工作室2年后交给母校和师傅的一堂汇报课。
很认真地准备。设计预习资料及思考题,了解学情,研读文本,查阅资料。然后开始教学设计。推翻、重做、再推翻、重做……终于有点模样了,班上试讲、润色语言、再试讲、调整……设想了我所能想到的教学中有可能出现的情况并做了简单预案。课前请了郭治锋教授看了课,调整了课堂导入。

上课了。恨不得长四只手——要拿话筒,翻页笔,教材,粉笔。各种慌乱。后来不知怎么,手中就剩一个话筒了。粉笔置于黑板前,翻页笔和教材扔在讲桌上,我立于学生中,与他们共同走进文本,品味那些穿越了两千年的文字。

推进的不是很顺利,有几位学生对当众回答问题这件事表露出为难的神色。第一排的研究生们倒是很给力,朗读课文,发表观点。后来又通过序言部分、陶公的其他诗文、同时期相关作品等对文本进行解读,较为深刻地理解陶公此次归隐的意义。最后又借鉴了干国祥老师的教学片段,探讨了诗意生活的在当今社会的价值。
终于结束了。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紧张。发现自己上了讲台反倒能做出自信的模样。中文系系主任是毕业于南京大学的博士田峰,田教授在评教时强调了两点,一是板书尚可,二是文本解读颇有一点新意,后来交流中又补充说群文的介入也还不错。大概是不太熟悉的缘故吧,田老师并未明确指出这节课的问题,但他谈论自己对陶公诗文的看法,给了我很大启发,为我打开了一条全新的设计思路。

这堂课没有自己期待中那么好,但也能说明目前的水平。最大的收获有两个:一是要继续努力完整自身知识结构,二是要不断扩展教学视野。如果不把当学生时欠的帐补上,不踏踏实实夯基础学理论,教学瓶颈终将无法突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