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到一本书,不得不读下去。
阅读是我的习惯,但是很少读一些自己不主动选择的书,这次例外。
《创新公司---皮克斯的启示》,拿在手上,我并不知道什么是皮克斯,也没什么兴趣先百度,只是读了再说。
在商业的环境里,需要怎样的领导者,并没有定论。我所共事过的领导者,差异很大,焦躁,暴躁,扭捏,傲娇,睿智,霸道,低俗,直接的,都有。我不知道什么是成功的领导者特性,也有些排斥成功人士的回忆录。大体上,成功后才可以写回忆录,而所写的,无非就是如何成功的故事,失败的也会被描述成为了成功的结果。这本书,相似,有成功学的内容,但是,差异的是,坦诚的描述了失败的过程。
这让我有点喜欢上了这本书,上周恰巧的买了一本《安静的力量》,没想到与这本被赠与的书还是很搭的。周末放下其他的事情,大半天读完的,是两本。
回想自己在新的创业企业工作的这六个月,也是如此,觉察和突破,来自于自己的安静。
这本书,对我来说,有很多的信息是产生强烈的共鸣的。如果一定要拿出核心的点,那就是皮克斯的文化,誓死捍卫的文化,即使在并购的时候也要明确的写在协议中的文化。
一个企业文化,就如同中医所说的人体的“气”,生命体中看不见的部分,只能去感受的部分,最说不清道不明却又是影响最大的。文化,不是写在墙上的文字,而是所有人共创的“气”,尤其是核心领导者表现和践行的。
年初加入到这个团队,我感知到的文化呢?这个企业的文化,是模糊的,,我觉察到自己的反抗,对抗,或者是一种求生的本能意识,这让我感到不适。
这样的信息太多了,各种纠缠的力量,让我有些招架不住。我觉察到自己的恐惧在升起,不得不跑去找我的教练,他说,放下评判,放心的去体验一下。然而,日常的日常,事情并没有好转的迹象,环境依旧甚至更加激烈,我感受到自己的情绪。
这时候,Z给我打了一笔钱,说是怕我太辛苦了,不要亏待了自己。我说不出话来,果断的掐断了电话,我不愿意流露出自己半点的懦弱,我怕自己会后悔自己的选择。我知道自己的情绪,也知道自己的跌跌撞撞,内在的冲突是我要修炼的课题,我只有靠自己。
这份工作到四个月的时候,家人的变故让我放下了很多。我学着提醒自己,善待身边的人,生命是短暂的,去给与我所能给与的支撑,而不去索取。我感知到这个集体,是一个正在消耗的集体,已经互相纠缠太久的集体。我说我想改变他们,教练说,最需要改变的是我自己,我需要首先学会保护自己,保持自己的状态。
就这样的走过了六个月,跌宕起伏犹如心电图,我的一个下属说过,心电图的波折说明我们还或者,直线的表示挂了。真切的体会到,我自己的能量状态也是有起伏的,这是证明我还活着,在创业的公司里,活着。
从这本书里,我读到最打动我的,是皮克斯的文化是清晰的,而且是管理层始终捍卫的,这需要极大的勇气。
记不得曾经跟哪位大咖聊过,一个企业,也是一个生命体,是一个有着自己的气质和底蕴的生命体。气与势,都需要我们身在其中的领导者自己去感知。适当的抽离,才是感知的开始。正如第二本书里谈到的,止境,是觉察产生的源头,也是必要的条件。
创业,对人性的考验是残酷的。体系都没有形成,更谈不上体系的自动运转和管理。接纳,是唯一的出路,也是真正创业的开始。觉察后的一段时间里,自己的日常是边做边反思,自我复盘,每周都会抽时间安静,归纳总结什么是可以的,什么是不行的,什么是规律,什么是方向。没有人提醒,那就自己提醒自己,自己coach自己。遇到卡点,及时的求助外援,我知道资源一直都在的,想起来CEO跟我说的,无论什么都要相信他。那就选择全然的相信,不在意别人的话,因为我知道那些应该不是他真的说的话,也不是他想跟我说的话。
一个团队,互相的信任,是基础。对于人和事,我自己有自己的判断,这是决策,不是评价。用人需要的是决策,而共事,需要的是相信。Dave问我的问题,让我越来越情绪的放下了对消极因素的影响,我看到自己的盲点。
当我自己的能量状态上来了以后,方法也就有了。我开始调整自己,关注自己的梦想,用自己的能量状态去温暖他人,温暖自己的团队,鼓励他们,激发他们,把我所坚信的使命感传递给他们。对身边的闲言碎语,我主动选择了屏蔽,从开始的主动不谈论,到后来的主动拒绝听,拒绝接触这些背后的谈论,主动关掉了一个耳朵。
当我完全的把自己抽离出来,我看到自己最大的转变是承责上的清晰。这一点,书里面也谈到了。在皮克斯的文化里,没有一个人想要推卸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他们既没有吧现存的问题推到别人身上,也没有依赖他人来解决问题。从他们商讨问题的时候所用的语言可以看出,大家都把解决问题当作自己的责任。”
我本身也是管理者的一员,我所做的事情,是因为我想做,而不是为了别人做的。没有了这样的负重的感觉,一切的事情就变成了自己喜欢的事情,一切的跌宕就变成了自己可以面对的事情。于是,我努力的传递自己对未来的笃定,努力的分享和表达我对未来的渴望。我的行为也是企业文化的一部分,我的团队所能感知的文化,我应该是最核心的一个,我需要用我的行为表达我所希望建立的文化。我的信念,就是我的行为。
让他们保持现状吧,如果有一个人需要突破,那就是我自己。
一个创业企业,中型的企业,是需要文化的支撑的,而企业越是壮大,文化的骨架作用也就越明显。
我们的文化是什么?几个月没什么变化,身边的人,大部分都还是在同样的模式中运转。遇到事情,先问CEO如何反应。遇到挑战,先说是别人的责任,我看不到太多的改变,但我并不着急。文化,是需要时间来培育的,就像院子里的铁线莲。细若丝,却刚如铁。以为枯竭的,其实是在孕育新的生命。
我所坚信的文化,是团队的价值,是对人才的培养,我不顾一切的去寻找资源来给团队做支撑。 花了很多的时间去寻找评估探讨,找到一切的可能的资源来给团队做培训和支持。现在的培养,就是明年的收获。建立一个BU,不仅仅是靠激情靠鼓励,而是要靠体系。效能和工作模式的建立,需要的是立体的架构和立体的培育,我不能决定太多,至少我是可以为企业打造一个有战斗力的BU,多年以后,希望这是一个legacy。
我所坚信的文化,是团队的力量。我反思到自己的错误,在日常中陷入了忙乱后,自己忽略了身边的资源,公司内部的资源。我以为自己低调做事就可以,我相信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道理。然而,我错了。
我应该相信的是,独木难成林。一个人的力量和动力,不能成就一番事业的。我想起伏尔加河上的纤夫那幅油画,一个纤夫是个牺牲品,一群纤夫就是前行的力量。首先要做的是去影响和支持身边的更多的高管们,激励他们,鼓励他们,看到他们的努力,在他们的现状上去接纳他们的模式,而不强加自己的任何期待在他们身上。
这是我所能觉察到的赋能的方式。
这本书里也谈到,一艘大船进入大海,船身已经破裂,我们能做的不是要停下来修船,而是要奋力划桨,确保大船的前行。于我现在的工作环境,亦是如此。
回到这两本书的共通的方面,就是安静的力量,止境,产生觉察和智慧。保持正念的状态,能让自己大脑里的繁杂暂时的放下,能让心里的情绪流走。书里说,正念帮助我们认清思想的稍纵即逝和思想的主观性,让我们学会接受那些无法控制的事物。企业的团队中常常会死守着计划或者过去的经验,而不肯心无挂碍的去迎接眼前正在发生的变化。
这是我们每个人都会面对的认知的局限性,也是我需要修行的部分。心无挂碍,是心经里很重音的读到的部分。如何做到心无挂碍,佛陀说,真法不可说,无缘不可度,还是需要每个人自己体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要走。
《论语》里说,至诚,就是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是故,君子尊德而道学问。是所谓,大道至简,精诚至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