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卡30天和前两次线下活动养成了一个习惯,喜欢事后记录点什么。今天听小马哥说,我们普通人也应该多自己写写记记,这更加坚定了我记录生活的点点滴滴的信念。
先说一下昨天下午文学熏陶,确实被小马哥圈粉了,最初知道他是通过《我是讲书人》节目,当时对他的标签也就是“最会讲书的语文老师”,通过昨天下午听他的演讲,收获很多,也对小马哥有了更全面的了解。给我收获最大的是,做人要真实、不从众,表述要中肯,经历的时候就经历,记录的时候就记录,讲述的时候就讲述,不妄自菲薄,不妄自尊大。灵魂自由才是最富足的人生。
开场白,一个早上真实发生的事件——摔了一跤,一句“扑街”,引来全场的大笑,迅速拉近听众的距离,抓住听众的心。
接着引入风味有趣的演讲主题——文学和“八卦”个人成长故事,凑巧的就是,在这位90后年轻人面前显眼位置,正端坐着一为白发苍苍的老者。对这一事实,小马哥也没有回避,而说到“在座各位年纪大部分都比我大,特别是在这位老奶奶面前,说自己是有故事的人,真的后悔自己选这个话题了,特别想换个话题,但是又打在PPT上了”。就这样,我们大家感觉到了他的真实,当然就会怀着好奇心去听——到底小马哥有啥吸引人的故事呢?年纪跟故事有没有直接的关系?小马哥经历了啥?
进入正题,小马哥给我们带来的也是满满的干货,文学交织着故事共同进行,讲的舒服,我们听得也舒服,让我们迅速走进了一个立体、鲜活、真实的文化小青年的内心世界,同时也感受到文学的美妙。演讲中始终贯穿着“做真实自己、做正确事情”的理念,这其实就是一种担当,一份傲骨,无论说到悲伤的事情,还是说到得意的事时,都能举重若轻,驾轻就熟,这是一种大智慧,这也许就是大量阅读的积淀吧。
说到写作,身边的平凡小事都是很好的题材,小马哥把自家的家谱展示出来,并说了一下他写作的取材。鼓励我们普通人也多写作,做一个生活有心人,身边平凡事就很好的记录。
说到诗歌的优美,其实就是要我们有一份感知优美的内心,进而做人就是做学问,深表认同。
作为一个语文教师,自然离不开老师的话题,他认为好的老师就是学生喜欢的老师,也深表认同,老师是否真心为学生,学生是可以感知的,真心不等于偏袒、纵容,这一点无须赘述。
另外也论述了这样一个娱乐至死的年代,他认为这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没什么不同,这个不太理解,因为我对文艺复兴不熟悉。
关于樊登读书会这个知识付费的现象,也给出了自己的解读。他明确的说,他没有听过里面书,也不是会员。他是真实的,也是勇敢的,这就相当于在刘德华的演唱会喊出“我爱黎明”。这瞬间将我们仅存的一丝优越感荡然无存。细想之下,确实是这样,就我个人而言,平时没读过几本书,通过听书,似乎懂得了一些道理,事实上这都是很浅显的,需要去更多的内化、输出、实践,进而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这才是读书会的初衷。“听书是为了不听,付费是为了不付”,这确实一个更高的境界。但是如果你处在这个境界,也真的就是没必要听了,所以,小马哥说的是大实话,这正是最真实的他。不回避不讨好,用最真实的态度和诚意,是最能赢得尊重和信任的,马玉炜做到了。
后面提问环节,有书友问到,读万里书行万里那个重要,回答是,读万卷书后的行走,是有诗意的行走,走的踏实,看的真切,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行万里路后的阅读,是有故事的阅读,更能体会书中意境,更能读出深意,两者相辅相成。
有书友提到如何选书,回答是,1、感兴趣的;2、有意义的;3、有难度的。我觉得这个跟获得心流的方法好接近!
最后,我突然想给众人分分层次,也可能是书里听到的:
最高层次是,不用说话,举手投足,几个动作,就能让人奉上双膝的人,我觉得这也就只有释迦牟尼能做到了。
然后是看外在很普通,但只要开口说话,就能让人觉得舒服的人,这是一种智慧、一种积淀、真诚的态度和对事物的洞见。我觉得这里包括大部分历史上和现代的集大成者,包括孔子、毛泽东、一行禅师、李嘉诚等,樊老师和小马哥我觉得也在此列。
然后就是我们普通大众,有一句每一句的说,动作表情也都是潜意识控制,只是这里面也有多少之分了
最后就是,动作和说话都特别扭那种,浮夸无比,满口大话,这种人也许会获得短暂的成功,但我认为如果没有意识到,去改变的话,是不能长久的。
以上就是我的记录,絮絮叨叨,不知所云,总结就是,真性情的男人最帅,讲书人个个都是真豪杰,向你们看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