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看简友的文章,有一篇《我这一天天的》,写的是夫妻日常在生活中的矛盾,文不足500字,也无须夸作者写得多好,反正我读过之后,总有些感想,受了一点启发,拿起手机,就动动手指头,开始写这篇文章。
时代毕竟早已不同,人们的生活太多有了较好的改善,人也学得宽容多了。
我们在宿舍区,或大街上,已经很少听到人们争吵,或看到拳脚相向的事。这是一种好现象,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果,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使人们更明白要团结互助,更懂得和睦相处了。
过去人穷,有口头禅:“有食两公婆,无食狗咬鹅。”当是对民间某些夫妻关系不和睦者最好的概括。对大众来说,如今那家那户都有得食,“狗咬鹅”的现象,自然也就悄无声息了。
我这个人性格随和,喜欢到乡村探亲访友,有时在亲友家住上三两天,以此方式去了解现实中的乡村生活,从写作的角度看,颇有裨益。
所到之处,我总能感觉农家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其生活是丰足的,清静而平和,快乐而幸福。
历史上,辛苦恣睢的农民,都被文人墨客描写过。他们形容农民的生活,或形象,无非是:
“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陶渊明)
“雨足高田白,披簑半夜耕。人牛力俱尽,东方殊未明。”(崔道融)
“夜半呼儿趁晓耕,羸牛无力渐艰行。时人不识农家苦,将谓田中谷自生。”(颜仁郁)
早在唐朝时代,诗人白居易就鲜明的亮出了自己吟诗作文的观点:“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前人深得其意,根据当时的生活实际,为农家的窘境和艰辛,写了上面所引的那些诗,那是切合当时生活实际的,得到人们的喜欢和好评,得以流传下来。人以文传,那作者的生命,也就随着其诗文的流传而延续了。要不,我们今天又如何能想起他们的诗作,引为己用呢?
假若哪个酸秀才,自以为满腹学问,一肚诗书,如今还揺头晃脑的跑到乡下去,再写这样的诗,让已经识字识墨的村民看到听到,他虽然不会野蛮到扛着锄头举起扁担追你赶你,气势汹汹要敲破你的头,但嘲笑你傻逼,用辛辣的现代语讽刺你睁眼说瞎话,那是必定无疑的了。
说不定还会有那年轻哥仔或靚妹,又或壮汉,抑或风韵犹存的妇人,掏出手机,拍下你那铺相,来个現场报道,即时抖音,玉指一点,发到网上,让你臭名远扬嘞。
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农业科技日益普及,生产力大大提高,人们改良了耕作技术,农民再不用象以前那样早出晚归,脸朝黄土背朝天,早晚炊烟袅袅,两头点灯吃饭的了。
无论在村里或出圩入市,又或探亲访友,一般的农村男女,穿的都是买来的成衣,其穿着打扮,与城里人无异,农妇补衣、绩麻、纳鞋的种种生活景象,再无踪迹可寻。
楼上楼下,电灯电话。这是我国“大跃进”时期宣传常用的口号,也是当时人们的愿景。喊呀,喊呀,一直喊了许多年;干呀,干呀,动员全民力量,干了许多年;想呀,想呀,想来想去,又想了许多年。一点点地努力,一直努力到改革开放后,这个愿景,才在城乡逐步实现。
看看今天乡村的景况,你才能深切地体会到:社会真的发展,真的进步了!
而此刻,我在想:为了真正实现我们美好的愿景,有多少事需要我们切切实实去做啊!
吴鸿勇
2018年11月24日上午09:40,发自广东遂溪
咏怀当世事 序次古人文










网友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