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公园里月明风清,充满了春天的温暖气息。广场舞阿姨们娴熟的秀着身姿动作,塑胶跑道上短衣短裤的运动健将们,在挥汗如雨。到处都是一副生气勃勃、万物复苏的景象。
我读了《知识清醒》这本书。在其中一节中,作者写到,很多人觉得学习别人的知识体系,就能掌握别人的思维习惯,从而也成为厉害的人。而最厉害的知识体系就能培养出最厉害的人才。其实不是这样的,如果是这样,直接学习最高深的物理、科学、航空航天、精密仪表等等知识,就能让人跳过数学、逻辑等基础知识的积累,一跃成为“武林高手”,一步登天。
为什么不是这样呢?从底层逻辑看,直接学习最高深的知识,我们芸芸众生能学会学懂吗?不可能。每个人都有自己学习的舒适区、拉伸区、困难区,而高深知识却处于困难区,任凭花多少时间和精力,脑子也难以消化这部分的知识。相反,舒适区是我们习以为常的常识,如吃饭睡觉般,已形成固定的动作。这部分知识是不需要耗费时间精力的。只有拉伸区正处于舒适区和困难区的中间地带,是我们能较好的消化吸收的知识领域,在这个领域中我们能获得最高效的成长。
所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选择合适自己目前学习进度的知识,最为重要。这是认知体系,不是知识体系。
第二,作者谈到,个人成长的目的,就是知道和理解。知道了,理解了,就自然能正确地去判断和选择。学习知识,还是学习认知,当然是学习认知更重要,只学习能让自己触动的点。曾经,我为了去重点高中,花了很大一笔择校费,只为了学习到最权威最深奥的知识点。然而,我却在学校里听不懂老师的课,因为我沉迷于接触到这些知识,完全忘记了去联系自身的认知体系,选择符合自己认知水平的知识点进行学习。所以,择校不对,盲目去研究深奥的知识点也不对。学会接受失败,培养自己对失败的承受能力,并一步一步地稳稳走着,去学习舒适区边缘的知识,才可以享受到最好的学习效果。
第三,寻找触动点,胜于去寻找形式上的完整。有的高手看书从不看完整本书,而是去寻找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在那里做标记,并写下大量有关联的思考。过几天后问自己,“这本书最触动我的点在哪里?” 而书中作者其他的知识框架,对我们来说或许没有什么用处。只有舒适区边缘的知识点最贴合自己的实际需求。
全盘照搬不合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