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初遇到一件事,对我心情影响不小,没有心情做8月份自我评论。不过,烦恼大都是自找的,其实人际关系不必攀附,做自己就好,遇到什么事情解决什么事情,不需过于担忧,也不需提前焦虑。一旦心安定了,就可以按部就班地自我评论。
8月4日 登山
在老家待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回郑州之前再次登山。若说对老家最恋恋不舍的就是那些不能移动的山川风物。这么优美的自然环境虽然是外部环境,但是非常滋养人心,除此之外,人际关系也是非常重要的外部环境。很多时候,一个人看一个世界的眼光变了,一切都变了,现在对人际关系的态度就是不着力、不攀附,这种心态让我身心特别舒适。第三种环境是由我自己创造的书中世界。书籍可以毫不费力地能够营造出一个个无形的外部环境,能让人看到其他人头脑中不一样的风景。
山川风物、人际关系、书中世界对我来说都是非常滋养的外部环境,要长长久久地维持好。
8月5日《DK伟大的世界地图》观后感
书籍真的很神奇,当你和一本书相遇的那一刻,根本无法预料自己将会有什么样的感受,这本书同样如此。当我掀开它的时候,完全没想到自己会有这么多想法。
我们对世界地图的固有印象应该差不多都是精确、实用,但古老的世界地图却基本上相反,大都是充满了想象力的艺术品,有些有宗教色彩,有些有地域特质。这种表现有其必然性。在那些填不饱肚子的年代里,只有那些站在人群之巅的君主或宗教领袖才有立足本土、展望世界、制作世界地图的想法,期望可以通过世界地图感受到世界的宏观性和整体性,进而培植称霸世界的野心。
十五年前,我的硕士专业是地理信息系统,顾名思义就是研究地图的专业,可以用地图系统制作各种专题图来辅助宏观决策。地图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的世界观,可以说已经成为我的一种思维方式。因为有地图意识,虽然我不是方向感很强的人,但到了一个新地方,不会像普通人一样两眼一抹黑,感到陌生或无助。我会第一时间打开地图,找到自己所在的位置,查找自己想要去的地方,顺便筛选美食、历史景观或人文景观。这种思维习惯让我对世界所有陌生的地方产生一种确定性,心中很安定。这就是典型的工具理性支配感性。
但那时候,我只当地图是一种工具,没有感受到它的宏观性和社会意义,或者说潜意识里已经根植这种宏观性和整体性,只是现在才在显意识清晰化。这也解释了我现在对宏观生态系统这么感兴趣的原因,如果我以前没有学地理信息系统这个专业,也许我现在会不会对生态系统和生态美学感兴趣。
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就是世界的复杂性。其实,生态系统完全可以用充满了各种专题图的综合地图来展示,而且也只有地理信息系统这种全方位、全角度的系统才能展示一个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复杂性。
生态美学从本质上抱着一种希望,希望生态系统中各生态因子之间那些原本尖锐的关系变得更和谐一些,以稳定整个生态系统网络,让网络向好、向善、向久发展。但核心问题是人类实在太强大,数量又太多,占用了整个生态系统的太多资源,破坏了整个生态系统的太多和谐关系,将其他物种的生存空间挤压的太少,乃至于有些子系统网络出现崩溃的情况。天网恢恢,疏而不失。这种崩溃结果往往会是一系列连锁反应,后果非常可怕,大多数恶果还都反馈到人类自身。所以,生态美学希望人类在发展和改变世界的时候不要再以人类为中心,而以人类和自然的和谐共存为中心。生态美学隐隐指向世界的本质,也只有了解这个专业才能理解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的宏观性,并对这种宏观性产生强烈的兴趣。
其实每一篇小说也是一个或大或小的生态系统,充满了环境关系、时间关系、人物关系、情感关系等等。写小说就是在以主角为中心,向外辐射越来越复杂的关系网,这一张张关系网也可以用地理信息系统制作专题图的方法,量化制作城一张张关系专题图,在这张地图上,可以显示出了故事情节之外的所有关系网,包括温度、气候、地域、文化等。故事情节很难用二维或三维的专题图量化,因为它展示的不是可见、可闻、可听、可触、可尝的东西,而是三维之上的第四维:感情,只能用更高纬度的文字来表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