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多次写到杨绛,却对过往的每篇文字都不大满意。大约以此时的年纪和尚不足够丰厚沉甸的阅历,是无法读得懂一个阅尽世纪沧桑的老人的文字,更不必奢谈跳过时间蜿蜒旖旎的长河,于每一次惊心动魄的日落时分,安然迎接暗夜即将带来的所有,喜悦、惶恐、确定与未知。
有人用“种子之性”形容杨绛,初闻只觉十分贴合文字背后的她,但又说不清竟好在哪里。暗藏在她淡淡文气里的,始终有种平和坚韧、优雅安静的力量,无形无声,干干净净,分外从容,像极了苏州评弹徐徐而过的韵律,清风楼阁、丝雨江南,不声不响叩动人心。她的文字,看不到浓郁的情感表达和棱角分明的刻画描摹,经由寻常文字组成的文章,平淡不失通透,内敛不缺真挚。
《将饮茶》是杨绛著名的散文集。在这本集子里,她平静地回忆父亲、回忆姑母,透过这些旧人旧事仿佛能看到那时的杨绛,出身无锡名门,家学深厚、父慈母爱,儿时胆小却又乖巧,可自战事起,一家子的命运被洪流紧紧裹挟,生离死别便不再由己。也是那时起,二十世纪的风风雨雨就选择要与这个性格温婉的女先生相伴而生了。她写《丙午丁未年纪事》,记录游街、剃阴阳头、戴高帽子、打扫厕所,做“过街老鼠”的日子,回看那个失去尊严与知识分子荣耀的年代,杨绛没有歇斯底里的笔诛墨伐,一切不过娓娓道来,都是些真人小事,既安抚了读者的情绪,又不失清醒冷静。如她所述,只有经过沧桑,身处卑微的人,才有机缘看到世态人情的真相。而在泥沙俱下的真相世界里,除了乌云,还有蕴含同情友情的人性之光和热的金边。因为看得见“乌云的金边”,所以杨绛得了件料子是“卑微”的“隐身衣”,穿着它,在困厄面前,能坚毅智慧顽强的活着。
见过一百零五个春秋冬夏的老人,一定有她独立于世的品德。于杨绛而言,正是与生俱来的种子之性吧。以种子之性,于寻常生命里,不求“勿忘我”,不求“赛牡丹”,安闲舒适,得其所哉。在小天地里,不求登泰山小天下,默默体察世事,做学问做自己。在聪慧的先生眼里,或许每一次日落都是橘色的温柔,而这温柔足以温暖所有暗沉的夜。
杨绛是本需要花很长时间慢慢细读的书,今时今日所记,如与彼时彼刻不同,也算是有所精进开悟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