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很多人都会有想实现却又没有实现的梦想。没有实现,被搁置,就渐渐地成了遗憾,我们会轻易的说一句“这真是个遗憾”,但很少会去分析,是什么造成了这个遗憾。
《被讨厌的勇气》一书是日本哲学家岸见一郎与自由作家古贺史健一起完成的一部以阿德勒哲学为主的自我心理学书籍,全书以对话的形式展开,哲人以逐步引导的方式,渐渐将阿德勒哲学的主张与内涵传递给青年,在不断的为青年解答其所遇到的烦恼,困惑,各种问题时,将阿德勒哲学层层铺开。
阿德勒认为,一个人遭遇的灾害或者幼年受到的虐待之类的事情会对一个人的人格造成很大的影响,但是经历的本身不会决定什么,是这个人对这件事赋予了什么样的意义才会决定他今后对生活的态度,也就是说,如何生活是自己选择的。关于这一点,我认为我们要学会区分一下事实与意义。
事实是客观发生的,不受主观的影响,比如今天气温30度,这个是事实,是冷还是热都是主观感受,不是事实。一个人遇到的事情是客观发生的,但是赋予这件事情的意义是我们可以主观选择的。
我要转述的另一个观点是“课题分离”。
阿德勒认为,“一切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我们从智人,或者更早之前就开始了群居,人类的相互协作才会推进社会的进步。既然不能避免人际关系,又不想因此带来烦恼,那就要学会“课题分离”。
“课题分离”简单来讲,就是把自己的事与别人的事区分开来,不要轻易去干涉别人的事,也不要轻易被别人干扰了自己的事。如果分不清是谁的事,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谁为这件事的结果来买单。
结合“选择的意义”与“人生课题”两个观点来解我自己的遗憾,就似乎很透彻了。
我曾因为这份工作一度的低迷,消沉,抱怨,到现在我都在想着去个大城市磨练磨练。真的是这样吗?细问自己,这不是个真实的答案。
我可能只是不想干这种工作才会找一堆想要逃避的借口,不愿意承认自己的能力,才会怪罪别人,在对未来的不确定与对现在的不满之间,我选择了不满。但为什么现在有了转变,是因为我对工作的意义与生活的意义的比重做了调节。
在我看来,工作的意义是实现自我成就的主干,当工作的意义大于生活的意义,那么我就会很在意我的工作;当生活的意义大于工作的意义,那我就没那么在意我的工作了。其实当别人在干涉我的“人生课题”,打劝我留下来的时候,是我与别人所重视的意义不同。
“关于自己的人生你能够做的就只有‘选择自己认为最好的道路.’另一方面,别人如何评价你的选择,那是别人的课题,你根本无法左右”。
真高兴不为工作而苦恼,但这样与别人处在了同样的场景,看到了相同重视的意义就真的好吗?
也有可能,遗憾只是来自于对现实的想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