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岁以后,勿再怪父母

作者: 王茯苓 | 来源:发表于2016-12-13 17:25 被阅读2529次

有个朋友,一直陷在爱情的漩涡里无法自拔。这两年,我就看着她屡败屡战,屡战屡败。在最近的一次疑似爱情中,我鼓励她突破自己,勇敢地去尝试和冒险,把未来交给生活。为了激将,我甚至还说了句狠话:“你真没什么可失去的!”

然而,在无数次劝说后,某天我终于发现,自己那些苦口婆心的劝诫,用各派理论给的各种建议,统统打水漂。因她依然一如既往地来问同一个问题:“你也知道,原生家庭的影响太大。我不想成为妈妈那样的人。你说,我该怎么办?”

在我跟前的,是一个受过高等教育,在公司要用英语工作,经常要飞去各地跟客户谈判的三十几岁的“白骨精”。但看到她面对困扰时的反应,却让人感觉她只有十六岁。显得年轻不懂事,并非在所有时候都是好事。

面对她,我深感无力,感叹自己口沫横飞地说一大通,全都是无用功。当一个人活到三十多岁,还在跟我怪罪原生家庭的影响时,我已基本认定所有努力都是无意义的了。你叫不醒一个想要装睡的人,你也无法点醒一个拒绝长大,不管好歹都想赖着父母的老小孩。她给自己画了一个圈,固步自封,不肯跨出圈子一步,也拒绝别人扔来的绳子。而是否要走出这个圈子,最终的决定权永远在于她自己。

说到教育,我们常会谈及父母和学校。可不管现在的你是什么样子,将会成什么样,除了家庭和学校早期的影响,你对自我的思考和教育也不容忽视。人这一生,最重要的教育其实在于自我教育。父母和师长要培养的,是一个最终能拥有自我教育能力的人,而我们最终要成长的目标,也是一个能具备自我教育能力的成人。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一个人的发展有多个阶段。弗洛伊德是伟大的,但其将所有问题都追溯到童年早期经验的观点实在过于绝对。

我更认同埃里克森的观点:童年对人格的影响尽管非常重要,但人格在五岁后依然在继续发展。到18岁为止,一个人会在以下方面有所发展:信任、独立、目的、能力、忠诚。“我能信任这个世界吗?我是谁?我能成为什么?”等问题需要得到解答。十八岁之后,还会面对关于爱、关怀和智慧的困惑。每个阶段都有其特有的危机,如未能得到解决,就会留下各种后遗症。

当然,我也并未完全赞同埃里克森的观点。虽然有人批判他的理论并未经过严格的实验获得,但我的不赞同,主要在于他没有充分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

身为一名积极心理学的拥护者,我认为尽管 what is done is done,但人的发展是终身的。人,作为个体,并非对一切都无能为力。相反,人如果能认识自己、找到自己的潜能,完全可以更好地去改变和完善自己,以扭转很多不利局面。由此看来,埃里克森的部分看法显得有些说教或不合时宜。

比如婴儿前期(0-1.5岁),这一阶段需要结局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如果危机解决得成功,人就会形成希望的美德。而如果不成功,则会形成胆小惧怕的性格。

如果一个人意识到自己胆小惧怕的性格,乐观地去看,还是可以有意识地训练自己变得更加勇敢。

十八岁至二十五岁,是学习爱的重要阶段。这一阶段是亲密与孤独的冲突。冲突解决得好,人会形成爱的美德。如果危机解决的得不好,就会形成混乱的两性关系。

然而,爱是一生的功课。不管解决得好与否,人这一生都躲不开对爱的修行。任何时候意识到自己在爱情方面的弱点,都可以积极去改进。对爱的认知和理解,极有可能在五六十岁还在持续进行中。人的潜能是无限的。

而父母对于儿女绝大部分的养育责任,其实到了十八岁,就应该到头了。一方面父母要学会对你放手;另一方面,你自己也要争气,努力活出个样子。

十八岁就意味着成人了。成人的世界意味着,你要对自己的一切负责。十八、二十岁时,你应对这世界的一切可能还很生涩,但只要勇敢去尝试去进行自我教育,你终将会逐步成熟。而如果你还老是赖在父母的营造的窝里,不肯为自己的人生负担或做决策,那么极有可能,到了三、四十岁,你可能只是个面色沧桑的老婴儿。拒绝长大、懒于长大或害怕长大的人,在面对人生时是被动的。该掌握的生存技能你未必具备,该有的成人式独立思考,你也没有。不管走到哪儿,你都像一片飘摇的叶子。

如果能把成长的重心放在自己身上,许多借口完全可以不用去找。十八岁后的你,该有足够的担当,去为自己的未来负责。

要积极主动成长,第一步就是要认识自己。基督徒会重视教导人对自己有正确的认知和接纳。这种“自我观”不仅关乎自身成长,更深刻地影响了个人和群体的关系。

人除了要对自己有正确的认知和接纳,更需要与生活共进退的勇气,不管你十八岁、二十八岁、三十八岁,还是四十八岁,只要你想完善自己,永远都不迟。

一生中,你最大的朋友和敌人,一直都只是你自己。最终过得好与不好,你可以简单归咎于父母,但原因大多在于你。因为害怕受伤而一直原地踏步,不敢接受挑战也没有自我完善的生活,有什么可过的?人能活得些滋味,不就是因为还有这么点志气么?

相关文章

  • 十八岁以后,勿再怪父母

    有个朋友,一直陷在爱情的漩涡里无法自拔。这两年,我就看着她屡败屡战,屡战屡败。在最近的一次疑似爱情中,我鼓励她突破...

  • 勿怪,勿怪

    凌晨刚过,立秋应节气而来,恢宏庞大的气势似利剑一般生生破开盛夏的外衣,以绝对的姿势占据主导地位。 狂风大作,掀起停...

  • 勿怪

    是我的错,我还分的清,不应该让你知道,可那是喜悦,你可知道,当我看到之后便马上让你看到了,哪怕你正在忙着打电话,也...

  • 勿怪

    今天我正式和31见面了,心碎的声音,终于痛痛快快的一个人哭出来了,哭的像个孩子,扰你许久,勿怪~ 2019.11.22晨

  • 心急的字,勿怪勿怪…

  • 简书钻排行榜第一名,又给这个专题投了稿

    最具潜力文章 借大佬的影响力,给自己专题打个电话,勿怪勿怪

  • 简书语录手写体征集

    字不好,勿怪

  • 勿弃,勿悔,勿怪。

    (我把简书称为社区,在朋友的推荐下,我偶然间步入这个社区,这对我来说很亲切,这意味着我与你们可以相互为邻,相互为情...

  • 看得懂的就参考下吧!综合准确率78%

    141 无绝对,对错勿怪!

  • 勿怪,自控

    又到了周五,心都溜走了,最近早春出游的节奏,我们第一波同事都下午飞机抵达杭州西湖去了。哈哈,这周加班频繁,处理不完...

网友评论

  • 吴偶:刘震云在一句顶一万句里有句话说:爸妈不亲你,有不亲的好处;爸妈护着你,有护着的坏处。深以为然。父母糟糕,早期成长环境恶劣,未必人生就毁了。有些人也并非不愿冲破困境,实在是没找着突破点。
    王茯苓:@MallyHome 说得好。所以成长是一辈子的事,需要不断学习。
  • 姬磊:我们不可能拒绝长大,当你知道钻石比玻璃球贵许多倍以后你就可悲的长大了
  • 00e84a2af65d: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防线与底线
  • 沐沐周:受教了。责怪原生家庭和父母,似乎可以为自己的不努力找到冠冕堂皇的借口。正视自己的过去和现在,承担应尽的责任,很难,很痛苦,但不这样不能成长。我也是最近才刚刚领悟到这一点。
  • 27ccd5dfc2ff:说得太好了,18岁前可以依赖父母,18岁后应该学会成长了,要逐渐学会担当了。
  • 梦余生:十八岁之前你有理由可以逃避现实,,但是十八岁之后你必须面对现实,,你要去考虑所有你需要承担的一切,,
  • 不妥协的白熊:楼主高产似那啥…:wink:
    王茯苓:@不妥协的白熊 啥?
  • KwokwinTing_:我的18岁开始了快3月 这一路走来也懵懵懂懂。以知不知道自己浑浑噩噩到底想要什么想得到什么🙁
  • c4e148245ca9:说到我的问题上去了,努力去改变。
  • 若兰h:每个人都需要成长!
  • 图特亚斯坦:大大好厉害,随便一个朋友文化程度都这么高! :scream: :scream:

    心理学书我一本都没看过。但我想说,一个人的成熟度,要看他独处的时间和质量。群居的时候,人处于一种群体语境当中,人在其中,气场处于弱势,渐渐被淹没,变得无意识。只有独处,才能是他完全地占有自己,真正思考,独立地思考。你的朋友或许还学不会跟自己单独相处。

    有人说,人的本性就是,好事都是靠自己,坏事都别人负责。凡事都怪父母,有一定道理,但这个道理只能指向一点,童年环境对我们一生成长影响深远。我秉持的观点是“善和恶”是同株长出来的花和叶,没有父母对她坏的影响,大概也不会有她今天其他方面的成功。

    父母非圣贤。人世间最重要的智慧,是那些无法用文字和口口相传记录下来的经验,需要每一个新人去亲身经历才能领受。父母的不完美,给了孩子一个获取智慧的好机会。能不能过那道坎,能不能抓住那个良机,这就看孩子自己的造化了。这才是他自己的人生。
    王茯苓:@图特亚斯坦 哪儿都可爱。
    图特亚斯坦:@大肚子猫 咦?大大我哪里可爱?你说你说
    王茯苓:@图特亚斯坦 你太可爱了。朋友的文化程度很一般。
    认同你说的,独处的质量,对人的成长非常重要。我的朋友,或许常独自一人,但可能没有真的去思考,只是原地打圈纠结而已。
    父母,我们无法去选择。我们在有限的选择中,最靠谱的,就是勇敢去改变自己。一路磕磕绊绊,一路鼻青脸肿地长大。
  • 却问天:我觉得,不同的人,应该有不同的分析。往往并不是一个人不愿意去改变自己,而且固有的思维模式、所接受的教育限制住了他们。人都是希望自己可以在人生中成就些什么的,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摆脱前18年的牢笼。孩子在三岁到六岁之间是十分脆弱的阶段,成年后很多问题的根源都来自这个阶段。精神分裂症等严重的人格障碍则源于六个月之前的严重心理创伤。一旦问题形成,再想要摆脱,谈何容易。
    王茯苓:@却问天 其实人生怎样算成功?什么是失败?如果不用名利这一标准来衡量,了解自己,又想得通,很多答案未必会一样。
    却问天: @大肚子猫 😊谢谢!其实我正在努力中,努力重新塑造我的生命,努力做一个一往直前、不后悔今日之决定的,诚然路上会有各种挫折,一直咬着牙坚持。可能之所以会写下这段话,是对于周围人的一点所想,他们想努力跳出去,尝试了,失败了,重复多次,终于接受了自己的人生,一个失败的人生,开始怨天尤人,自怨自艾。其实有思考,区别,到底在哪里?然,一直无果,😂
    王茯苓:@却问天 不容易,不代表不可能。你要困在自己的黑暗的过去,还是要冒险往前?是停滞不前,还是哪怕痛,也要蜕变,以让自己更喜欢自己,少些怨和恨?我一直认为这是个选择而已。勇敢着,就会越来越勇敢。
  • 洲洲的:我一岁的多时候,生了大病,父母把我丢给奶奶,奶奶靠买豆腐和土方,捡了条命,五六岁的时候奶奶老了,妈妈回来带了我半年,把我丢给伯父伯母,就这样十年没回来看过我,伯父也常年在外打工,就我跟奶奶伯母在家,我的父母从来从来从来不会主动打电话问候我,只有我要叫学费的时候,打个电话过去,小学的时候,连三十多块钱的学费多交不起,开学去领课本,奶奶跟老师说好了,可以上学,老师本来是想最后把书给我,可是一直都没拿到,哭着回去的,一路上四十多分钟,初中生病几个星期,不敢告诉奶奶,怕她担心,伯母一直不舍得给我打吊针,后来在学校受不了,去农村的诊所赊账打的吊瓶,后来回家拿了农村医疗保险,偷了伯母五十块钱,吊瓶报销以后才二十七块钱,后来初中毕业,爸妈就是不让我读书了,没办法我只能出来打工,同在一个城市,他们从来从来从来没来看过我,都是我去看他们,我人很瘦,我妈妈还怪我不会照顾自己,小时候很恨他们,现在不怨不恨,因为,我知道,我早就满十八了,所以,现在过的很好。
    王茯苓:@木成舟 我想,那些经历让人成长。父母有抚养的责任,只可惜完美的父母罕见,也不是每个爸爸妈妈都合格。不管他们是否尽了该尽的责任,人生还是我们自己的。他们陪了一程或没有,路还是要我们自己去走,还是要积极些去争取一个好一点的未来。
    王茯苓:@木成舟 心疼你的经历。但生在什么样的人家,拥有什么样的父母,并不由我们决定。且过去的已经过去,我们该专注于可改变的。而谈到改变,我们最能把握的,也只有改变自己而已。这就是我想要说的。
  • f8a654d93d84:很受用,成长会痛,需要勇气,十八岁之后的人生自己为自己负责
    王茯苓:@独语斜影 十八岁只是个概念,人总是要长大的。怪父母不能怪一辈子。有担当一点,不管过得好不好,靠自己比较现实。

本文标题:十八岁以后,勿再怪父母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msvm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