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文学
听从你心,无问西东---读林语堂《老子的智慧》

听从你心,无问西东---读林语堂《老子的智慧》

作者: 微尘悦读 | 来源:发表于2018-02-17 17:46 被阅读631次

写于20180217(正月初二)

       

听从你心,无问西东---读林语堂《老子的智慧》

前几日看了一篇文章,探讨如何让春节过的不累的方法,比如收拾心情静心读书,享受独处时光,稍事运动调整下身体,如此等等。这些方法深得我心。今年春节没有回老家,妈妈来京一起过年,春节过的难得清净。远离了家乡亲人间的迎来送往,虽有遗憾,却也轻松,往年在老家过年时每日琢磨着去这去那拜年,重复着那些贺词祝语,吃得肚皮滚瓜溜圆,一个春节下来感觉比工作时还要忙累。话说回来,春节还是要好好过的,只是过法可以调整,以不累为原则,听从内心,放空自己,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这两三日,无工作,无应酬,甚是惬意。在家做做饭,弄弄花,跑跑步,看看书,偶尔发发朋友圈,展露的是真性情,丝无掩饰,快哉快哉。过去一年,读了几遍老子的道德经,有所悟。近日翻翻林语堂先生的《老子的智慧》,又有所悟。道德经区区五千字,每一句都可解析一篇大文章。大道至简,人慢慢成长,就越来越有探究道的欲望。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过完年,逐渐逼近不惑之年,心有惶恐,也有期冀。经历事情多了,思想就慢慢成熟了,或许离道就会近一点。

        老子的智慧太深刻,无论国学大师南怀瑾还是其他哪位先师,都无法用一篇文章来归纳其思想。今天我只想聊聊“空”。说起空,听起来就很虚空,看不见,摸不着,想起的词有很多,比如空无一人,空穴来风,四大皆空,妙手空空。孙悟空的名字很有深意,真正的宗师是能悟得“空”的奥妙之人。照常理,“空”即是“无”,就是没有之意。比如今年过春节,我在放空自己,空的是工作,是社交,但换来的有,有闲暇,有闲情,有闲心。正可谓“无中生有”,惟先“无”,才会“有”。

        老子说:“三十幅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老子在这句中举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三件东西:轮子、杯子、房子。

        林语堂先生解释说,三十根车辐汇集到一个毂当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否则车轴便无处安插,车也不能转动了。糅合陶土成为器具,有了器皿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否则器具便失去了用处,连一点东西也不能包容。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中空的地方,才有房屋的作用;否则也就毫无用处可言了。

        可见,真正有用的所在,根本在于虚空的“无”。真正的道理都蕴藏在生活的每个角落,老子的言语中处处体现着这种“地气”,非常的接地气。接地气的语言才有生命力,为啥现在大家爱听习总的讲话,因为他不似此前那么“官气”,靠近“地气”多些,都是老百姓能听懂的话。老子生活的年代,识字人寥寥,只有生活语言才会有生命力。

        老子的道理是百姓能看得到的,车子真正的价值,在于其条幅撑起的圆形空间,正是这圆之空,才成就了它的轴与辐的功用;器皿一定要是大肚空心的,以此,才能成就器的功用;广厦千间,空间越大,才越为华贵。我们常被“浮云遮住望眼”,面对华府,多数人只会看到雕梁画栋,而很少有人去琢磨无与空才是我们真正享用的所在。无,才是这些物件真正起作用的价值。生活的例子比比皆是,譬如杯子,我们能看到的是杯壁和杯把,这是有,而让杯子真正起作用的是杯壁杯底围出来的空。没有的部分才是真正的价值所在。

        现在,很多人都慢慢接受了“断舍离”的理念,断却无妄念想,舍去多余之物,远离是非曲直,让心境平和,听从内心。我越来越欣赏王阳明的“存天理,灭人欲”,格物致知。在“事上练”中提升良知,只做正确的事。正确的事不见得都有用,如果是功用论,那会陷于各种“有”中,永世无法超脱。比如,很多人只做认为“有”用的事,如升官、成名、发财,而不愿意做那些看似“无”用的事,如喝茶、赏花、闲坐庭前看云卷云舒。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我们呢,可曾想过,我们所有认为有用的东西,是真正填补了自己的无用,还是使自己负重前行?如果想通了,这是个若“当头棒喝”般的好命题,若想不通也无妨,还是可以“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在饱满人生中获取所谓的充实。

        生活还是要留点虚无的。这两日和一书法家朋友聊起书法,他春节每日在家练字几个小时,自得其乐。水平甚高,但并不闻名,他也无意于出名,在写字中得到快乐才是写字的本质。书法讲究留白,不能太满,满则溢,溢则不美。同理,任何事物都应该是有虚无部分的,而不能都是实心的,否则这些事物存在于天地之间会像个大顽石一样,是功用不大的。

      《庄子·人间世》中有这样一段故事:一群木匠去齐国,他们到了曲辕这个地方,见到了一棵栎树。这棵树被当地人当做了土地神。这树大到能够遮蔽数千条牛,树干有一百围那么粗,树干长到比山还高十来丈,之后才长树枝。如果拿它来做船的话,可以做十几艘。

        前来观赏它的人如同赶集,可是,有个木匠师傅路过的时候,看也不看它一眼,就继续走他的路。而他的弟子则看了个够,等到他赶上师父的时候,就问:“自从我跟从您学木匠以来,从没有看到过这么美的树。可是先生不肯看它,继续行路,这是为什么?”

      师傅回答道:“罢了!不要再说了!那不过是不中材的散木而已。拿它做船吧,它就往水里沉;拿它做棺椁吧,它很快就腐烂;拿它做器材吧,它很快就毁坏;拿它做门户吧,它又往外流树液;拿它做柱子吧,它又容易被虫蛀。这是一种不中材的树。由于没有任何用处,所以它才这么长寿。”

        后来栎树托梦给木匠说:“你拿可用之材与我相比吗?山楂、梨树、橘子、柚子,或果蓏之树,果实熟了就会剥离,而剥离一次就受一次辱,大的树枝被折断了,小的树枝被牵引了。这就是由于它们的用处使得它们陷入如此苦不堪言的境地,所以,都没有享尽天年而中途夭折了,自我招使世俗的剖击。所有的物都是这样的。无所可用,正是我的大用。”

        一无是处的栎树,最终成了土地神,这正是:无用即是大用。人生亦然。

        前段时间去看了电影《无问西东》,感触很深。人越长大,不知为何反而变得脆弱。有点镜头竟然泪眼婆娑。看了很多朋友的评价,皆心有戚戚。我时常在想,这部电影告诉我们什么,或许,简单来说,是让我们去深刻理解什么是“虚无”。     

        这是一段让人慨叹的历史。西山苍苍,滇水茫茫,在当年西南联合大学的热土上,出现了大批举世闻名的专家学者,有诺贝尔奖获得者、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文学艺术大师,在近一个世纪后仍闪耀出巨大光芒。

        让我印象深刻的镜头有两个。

        第一个是窗外大雨瓢泼,老教授在漏雨的教室中坚持授课,他努力提高的音量始终敌不过嘈杂的雨声,面对茫然无措的学生们,他干脆在黑板上写下“静心听雨”四个字,然后从容落座,任凭大雨打湿长衫,讲台上下,一片沉静。

        面对此景,我想很多人都会有所感触。我想起了苏轼的《一蓑烟雨任平生》。这首词是他在沙湖道中遇雨所做,当时是他黄州之贬后的第三个春天,野外途中偶遇风雨,简朴中见深意,寻常处生奇景。“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刻,静心听雨,无问是非。

        第二个是吴岭澜一袭长袍,看着发榜。英文成绩第一,但物理成绩落在了“无列”。老师劝文科优秀的他转专业,他迷茫不绝,只因那个年代,所有最优秀的人,都在学习实用之科。学习是为了什么?为了前途光明的实用主义,还是追随内心爱我所爱?吴岭澜内心迷茫。

      人生是需要向导的指引,幸运的是吴岭澜遇到了大师梅贻琦和泰戈尔,拨开了“有”与“无”的迷雾,选择了“无用”。抗战时期,吴岭澜在云南的山洞外给学生上课,就在这容不下一张书桌的年代,他深情吟诵泰戈尔的诗《爱者之贻》,也道出了答案:“世界于你而言,无意义无目的,却又充满随心所欲的幻想,但又有谁知,也许就在这闷热令人疲倦的正午,那个陌生人,提着满篮奇妙的货物,路过你的门前,他响亮地叫卖着,你就会从朦胧中惊醒,走出房门,迎接命运的安排。”

        现在,很多人都在寻求一个问题的答案:在当时那个物质短缺,知识匮乏的乱世,可以出现那么多大师,但在当前物质精神都如此丰富便捷的年代,为什么难以出现大师呢?

        我慢慢想明白了,根本原因在于当时的“无”,除了客观原因物质上的无之外,关键在于思想的“无”,无问政治立场,无问学术成果,他们在战火纷飞中仍能宠辱不惊,以自己的渊博学识与家国情怀撑起了一个思想的盛世,不为占有多少,不谈拥有什么,保持心灵的“无”,让我们看到了人生真正的富有。正是这种不放弃对生命的思索,却是在无用中寻找对自己的真实。

        今年读的第一本书《优秀的绵羊》,我思考了教育的本质问题。碰巧前几日和一位校长有过交流,对于教育本质颇有共鸣。真正的教育不会是功利的,应是“无用”之教,要让学生知道探索和思考本身即是意义,知道无用即是有用,知道在世俗的功成名就之外,做个快乐平凡,却内心充实的普通人也是成功。

        所以,我们应该提倡不时去做看似无用的事,如喝喝茶、跑跑步、读读书,发发呆。伴着凌波仙子的花香,我拉拉杂杂闲扯了一堆无用的,最后来回味老子的那段话的最后两句:“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貌似无用,却真正有用。不懂得休息的人,总要放下一切彻底去医院休息。不懂得读书之人,总要面对思想虚无,本领恐慌时的无助。不懂得运动之人,总要面对被健康日下逼迫的不得不运动的窘境。无用之书最为有用,无用之事常为人生之柱。

        老子的智慧之博大,之精深,让我时刻有遥望星空之感。论及此章之大道,归结于这几个字:无就是有,有无相生,无中生有。人生在世,慢慢要从只关注“有”,逐步的关注“有”背后的“无”,时刻保持空杯心态,如电影《无问西东》中所言:爱你所爱,行你所行,听从你心,无问西东。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听从你心,无问西东---读林语堂《老子的智慧》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mzmt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