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去加班,刚下楼出单元门,看到“儿子”从邻居家玩回来,我出他入。
他抬头一看是我便问:“爸爸,你去干嘛去?”我回答:“去加班”。我看他手里捏了个小玩具,目光有些慌张。
因为赶着去上班,我就问他“谁的玩具?是不是从阿姨家拿的?”他说:“不是的,是他从××拿的。”语气结结巴巴,我感觉这孩子今天这事,有些蹊跷。
时间关系,我暂且先让他回家,待我下班回来再继续问询处理。
下班回家是他给我开的门,他表现的很淡定,似乎一切正常。
我问他:“作业有没有写完?琴,有没有练完?”我并没有直接去问他关于“玩具”的事,而是和往出一样。
他先去练琴,我在仔细的听他弹琴的节奏,也没有听出来异常。我随口问了问他妈妈,有没有看到一个陌生的小玩具?他妈妈的回答是没有看到,问我咋了,突然问这事。
我没有说话,在静静的思考该如何去和一个六岁的孩子去敞开心扉的谈这件事。
他弹完琴,我把他叫了过来。我问他:“刚才那个小玩具呢?”他说:“不知道被我妹给放那去了。”我说:“要和爸爸说实话,这并不是问题多么严重的事,我只是想知道玩具的来龙去脉。即使是你真的犯错误了,爸爸、妈妈依然会一样爱你,会和你一起来承担这个错误的。”
他开始眨巴眼睛,有眼泪在眼眶里打转。
“我把玩具放门口了,没有拿回来。”他低声说。我知道他知道自己错了。在楼梯口我问完他话后他就没敢把“玩具”拿回家。
“去把它找回来。”我说,我语气一直控制的比较平和,不恼怒,不轻言。
他把“玩具”从门外消防栓上取了回来。开始低着头抽泣。
“爸爸,我错了。”他说,“我是从楼下一辆电动车车筐里拿的。”
他妈妈,有些气急败坏的说:“你咋么可以偷别人的玩具呢?
我很严肃的和他妈妈说:“请注意你的用词,是‘拿’不是‘偷’。”
他已经哭成泪人,一副非常忏悔的样子。
“如果你很喜欢这个玩具,你可以告诉爸爸、妈妈,当你有表现优秀的事情,我们可以奖励给你。但绝对不允许你随意去拿别人的东西,这样爸爸和妈妈也会为此事感觉到羞耻的。”我和他认真的说。
他学过国学《三字经》,《弟子规》,并且把里面内容背的非常熟悉,在陪他的过程中我也从中学到很多经典。
《弟子规》里面有“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这样的一句话,我说给他,让他告诉我其中的含义。
其实我知道,国学内容他比我更加熟悉。他用沙发的抱枕挡住自己的脸,哭的更加厉害了。一岁半的妹妹看着他哭泣,也跟着哭个不停,她不停的用自己的小脸蛋去触碰哥哥的手背,大概是在安慰或者保护哥哥吧。
我知道,他是一个懂得廉耻的孩子。我便不再多去说他。
结果是经过我,妈妈,孩子,我们一起商量,把玩具给完好无损的送回去。
我亲自陪着他,在楼下的电动车停放点,找到那辆电动车,原原本本的把“玩具”给放了回去。
回到家,他明显的心情愉悦了很多,和我的对话也明显的感觉比先前要更加自信了。
一切如常,我释怀了,他妈妈神情轻松了,他开心了,妹妹也不再哭泣闹腾了。
孩子,我和妈妈只想告诉你:“我们还回去的是‘玩具’,可我们收获得却是伴随你一生的‘品格’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