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被《致我们单纯的小美好》刷屏了,票圈跟空间到处都是安利,大结局了男女主频频上热搜,热衷韩剧的电话君上一部追完的剧还是今年五月份的《三流之路》,毕业之后,职场和奋斗总是更能触碰到隐藏在笑脸下的内心。
至于青春,不是早过去了吗。
往前推算一下,上高一的那一年还是2010年,快八年了,奇怪,八年的青春你说回忆起来吧,好像突然也想不起什么,就连老师的名字样貌都很模糊了。
正当百无聊赖准备吃这个安利的时候,小伙伴问我,“你看过《最好的我们》吗?没看过的话先看这个。”我带着他是不是收钱了的疑心开始了这趟旅行。
截止昨天晚上,我已经看完第二十集了,几乎每一集我都会哭,倒不是剧情有多苦逼,只是那些想不起来的记忆居然顺着电视剧里的画面一帧一帧都涌了上来——原来我的青春也有过这么精彩的故事。
和大多数学校一样,高中重理轻文就像某个传统一样延续着,就连老师被学生气急了,都会数落说:“就你这成绩,我看你还是去文科班算了。”
从初二开始我就拿物理特别没办法,书上的每个字我都认识,但连在一起就不懂了,于是到初三物理老师对我说,“你记得,高中一定要选文科才能考上大学知道吗?”尽管我还挺喜欢生物和化学的。
不过我们高中好像比较着急,高一两个月之后就得分文科班,那时候物理课上我都是做英语和数学,这点跟余淮语文课上做物理比较像,然后就被老师当成重点对象,每次都会把我的错误答案当成“典型”来讲,还得站起来听课。
后来有一次,试卷忘了做,赶紧拿同桌的来抄,当然只抄了选择题,大题一个都没动。等到物理课,老师居然专门表扬了我,说我选择题做得不错,还说站着听课果然有用.....后面做错题整理时,他突然走到我同桌那里,说发现我们错的题目有几个都是相同的,不会是抄的吧?我赶紧解释:我要抄肯定连大题都抄了,干嘛还搞个不及格呀。
顺利脱身。
只剩下一个月的时候,突然对这个理科班有了点感情,但是物理实在太烂了,不像电视剧里的耿耿,至少有一次还考了110分,我最高的一次是六十分,依旧没及格。
同桌是个妹纸,现在也是还在联系的好朋友,她突然送了一本物理练习册给我,决定每天督促我做,为留下努一把力,我觉得那一个月,为了和大家一起,奋笔疾书的样子,真的就是最好的我了。

那次考试物理好像是八十多分,依然不及格,物理老师还是表扬了我,但他和余淮一样理智,他对我说:“虽然你这次进步很大,但如果刚开始就觉得举步维艰,后面的日子就更加困难,而且你还有其他的科目要兼顾,老师还是不建议你意气用事。”
“意气用事”一下子就封住了我的嘴,一直到今天我才觉得青春不就是意气用事的最佳舞台吗?如果知道现在的社会生活处处充满了身不由己,当时不那么畏畏缩缩,跟着所谓的理智走会不会就少一点遗憾呢?
我突然觉得听朋友的挺对的,有些青春片给你幻想,有些给你启发,幻想并不是不好,而是在你还没有对自己的生活和过去有一点点的思考或者理解的话,那些美好你真的能理解吗?
青春不是命题作文,也不是三角函数、化学方程式,它包含的东西既细腻又具体,既温暖又偏执,它是我们踏入集体到离开集体的全过程,贯穿过去,也贯穿着未来,真实存在,也会逐渐消亡。
青春不应该只被回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