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尔头脑一热,想学着做次西餐,结果跑了几个超市和市场,买不到材料,一琢磨买的人少,没有长期利润,自然没有卖家;
我们的环境塑造我们,吃什么用什么,只能随大流,同时我们自身的选择反向塑造环境;
越是大城市,分工越细、协作度越高,商家运营成本相对越低,能提供的选择越多;
越是小环境,选择越少;
年轻人,都愿意往大城市走,那个喧嚣的世界,可以提供满足给你各种各样的享受,互不干涉,获得前所未有的自由。
我们国家长期的低生产力的农耕时代,生活环境决定生存策略,决定文化特征;
低生产力的环境,让人不能折腾才能延续,长期下来形成一套互相约束的意识形态,礼仪道德规范,维持低成本的秩序状态,我们放眼望去,只能看到与自己一般无二的同族,活在自我遮蔽的结构环境中,不能看到也无法看到自身圈外的世界。
我们都认为其他人都与自身一样,事实上,那些与你存在巨大差异的人和事都被无意识的主动屏蔽过滤掉了!因此,每一个人都可能高估自己的普遍代表性。
由农业社会转向工业社会之后,农业文明的秩序辈份和话语权被打乱,原来生产力几十年不变,年长者经验多,意味着更强的生产力和竞争,掌握着话语权,形成了尊老爱幼,听长者言的环境和氛围;
大家几辈人群居在同一个地方,抬头不见低头见,家里背景历史互相之间清清楚楚,交往中只能诚实守信,才能长久生存。
如今的大环境,年轻人可以选择外出,年老者不再有绝对的话语权,老人得指望年轻人,吹捧着外出归来的有更高生产力的年轻人。
大家四处迁徙,不在有传统的街坊邻居,楼上楼下住多年,也未必清楚熟悉,互相之间没有约束和情义,人情往来越往新聚集的城市去,越淡泊;
传统的秩序不断被打破,传统的生存结构扭曲漰塌,但新的秩序还未建立,这样的环境下容易衍生出常态下无法理解的各种扭曲事件,亲眼经历这样的时代,不知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幸运还是不幸!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