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梁漱溟的《这个世界会好吗?》,有一些想法,记录在此。
梁先生说,世界的未来是中国文化的复兴,将来西方的文化和社会,会演变成中国的样子。
为什么呢?
梁先生说,西方文化是“个人本位,自我中心”,而中国文化讲“人伦”,讲“孝悌慈和”,推崇互以对方为重,互相礼让。而且中国文化有个特点,是把家庭关系推广到家庭以外,比如管老师叫“师父”,管同学叫“师兄弟”,总是把家庭彼此亲密的味道,应用到社会上去,好像把那个离得远的人也要拉近,把外边的人归到里头来。
老先生对西方和中国的人伦特点总结得挺到位的。
他说“到了未来,资本%主%义过去了,社会%主%义来了,恐怕这个礼让的风气会要来了……所以我说,世界的未来是中国文化的复兴。”
身为一个中国人,以对传统文化的亲身体验,对这个说法还是有一些疑虑的。
由于这个文化,70后以及之前的中国人,因为顾虑自己“自私”的骂名,不敢表达自己真实的需求。80后以及之后的中国人受改革开放的影响,这种倾向性有所减弱。
从小听父母讲孔融让梨的故事。故事本身没有问题,但是如果把“让”变成一种责任、义务,那么孩子的权益呢?如果只强调责任和义务,我们怎么教孩子维护自己的权益?问题不是出在“让”,也不是出在父母想培养孩子良好的品德,而是出在应该使这个“让”成为一种发自内心的愿望,而不是出自道义的压力。
中国的文化非常强调集体主义,在国怎样,在家怎样,都有一套很高的标准,很少提到如何爱自己。批评得比较激烈的,是鲁迅先生笔下写的,中国的封建礼教就是“吃人”,当道德标准定得过高,或者不合理的时候,就变成了禁锢,甚至变成了摧残。
在这样的一种文化氛围中,人自私的一面只能尽量隐藏起来。
我有一位朋友曾诉苦,多年同学找他借钱,不提打借条一事,他又不好意思提。最后鼓起勇气提了,对方不高兴,但还是写了借条。不借钱,还是好同学,一借钱,关系就疙疙瘩瘩起来。
原本借钱的一方,应该不等对方要求,提前准备好借条。要求写借条是合理要求,完全不必有碍于情面,说不出口。这种情况,在70后之前的中国人,还是很普遍的。因为大家会有一种默认的标准:要重情重义,不要斤斤计较,否则就显得气量狭小。
中国人为了迎合这些标准,活得很累。
西方的人本主义正好是和中国文化形成鲜明的对比。使得中国人突然感觉到可以换一种活法,活得更真实。
自私是一种天性,尊重这种天性,才能使人走向利他。资本*主*义能够大大提升生产力,增长社会财富,就是因为尊重自私的天性,把人们内在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完全激发出来。
但是过度自私自利无疑是错误的。所以人在自私和利他之间,在个人和集体之间,要取一个平衡点,两者都不可偏废。过于强调任何一面,都会导致可怕的社会。
未来是不是中国文化的复兴,我不知道,我认为中西方文化各有所长。说真话,个人还是更喜欢西方文化中强调的理性、逻辑性、和对个人的尊重。我希望未来中西方文化能够去除各自的弊端,优势互补,形成一种中正平衡的文化,而不是简单的一方取代另一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