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只有迷茫的青年或不得志的中年人才会反复追问意义,追问活的价值。少年不识愁滋味,鲜衣怒马,粪土当年万户侯;而老年则是世事过眼云烟,万般皆看透。只有迷茫的青年在不断追问,价值与意义。
在科举的时候,所有读书人莫不是求取十年寒窗苦,一朝天下闻,上报国家,下安黎民,或求自身功名显赫,光宗耀祖。遵循儒家的治国安天下的理想,在每一个知识分子心中播下种子,所以每一个读书人都是遵循着这一条道路。儒家规范好了读书人的康庄大道,而脱离这道路的则沦为离经叛道的不入流文人。哪怕后世知之甚祥的蒲松龄,在那个时代也是不入流的文人,写着不入流的小说,而不入科举正道。科举虽说是一条独木桥,走到后面越来越僵化,举国皆八股,也不能发展科学技术而留于道德文章之中,于国无益,终被西方的坚船利炮打掉了。可对于当时的人而言,科举是最确切而又目标明确的人生追求的道路,也是符合一直儒家所传授的思想下的现实可行的道路。
而如今的我们,不再是科举这一独木桥,我们的选择越来越多样化,可我们也在众多的选择中陷入无穷的迷茫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这一学习的道路依然存在,可指导道路的思想却不复存在。
儒家的学说早就被抛弃在废旧的纸堆里,治国平天下不再是每一个读书人通过普通途径可以接触的道路,佐君王安天下更是成为中二的幻想,在如今的我们齐小家已是极为难矣,妄谈国家。追求财富的自由,逐渐也成为新的追求,可读书与追求财富自由根本上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更多的时候是我们发现我们追寻着一路读书的道路,在终端或许就根本没有财富的宝库。社会不再安排读书的终端道路,我们也慢慢发现读书的结果与我们所追求的南辕北辙。我们盲目地读着书,不去思考,不去探寻,最后发现读书并不能带来我们所想要的一切。
原是儒家先灌输思想,给你读书的原始动力,于是你开始拼命读书,通过读书这一道路,反反复复认可这一思想,并最后你能在读书的终端找到思想通往现实的桥梁,把你所接受的思想转化为可见的现实。而如今是循规蹈矩的道路,却缺乏了这一道路的思想,我们无法在这道路上践行这一思想,也无法通过这道路把思想变为现实。
单一的思想并不一定好,可我们大多数人,真的能有自己独立而又自主的思想吗?在缺乏单一思想的指导下,面对多元化的思想,我们更多的时候陷入的只是迷茫与无措,我们懒惰,我们缺乏思考,更多的时候我们想的只是一个可行的思想,我们不想自己去寻找,去探寻,我们只会迷茫,盲从,而又不断后悔无措。
可既然单一的道路既已消亡,多元化的道路已在脚下,我们又如何能开历史的倒车。
不断思考吧,哪怕痛苦,也有选择能带自己带到彼岸的道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