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只是在看纸质书,《北上》,兴许是字太小,每日读来几十页,虽觉津津有味,但总归没有如中蛊一般停不下来。
一不小心刷到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便一股脑陷了进去,昏昏噩噩,人间于我又如太虚幻境,云里雾里,不见尽头根本拔不出来。
刘震云,男,1958年5月出生,河南新乡延津人。1987年后连续发表《新兵连》、《头人》、《单位》、《官场》、《一地鸡毛》、《官人》、《温故一九四二》等描写城市社会的“单位系列”和干部生活的“官场系列”,引起强烈反响。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市青联委员、文学创作专业技术一级。2011年8月20日,作品《一句顶一万句》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
小说的前半部写的是过去:孤独无助的吴摩西失去唯一能够“说的上话”的养女,为了寻找,走出延津;小说的后半部写的是现在:吴摩西养女的儿子牛爱国,同样为了摆脱孤独寻找“说的上话”的朋友,走向延津。一出一走,延宕百年。
熬到两眼发黑,明明已深夜却偏偏睡不着,还在书里纠缠。各种人物关系越想越只觉得悲从心起,那些贱如草芥的底层民众在苦难的生活里,倔强执着,在生活的实里,精神的虚里,寻找和孤独伴随一生!
从杨百顺、到杨摩西、到吴摩西,再到罗长礼,一个人从家乡出走,到改名再到改姓,最后连名姓全改,出走一生,在各种苦难里行走,却从没有停下前行的脚步!
作者就像在编一根麻花辫一样,所有起伏一股一股穿插其中。你在辫子里看见了人性、苦难、命运。更看到人在辗转讨生活的过程中,臣服于生活却又对抗于生活的矛盾。
不知为何也曾看过很多伟大的小说,但这种镜头聚焦于底层人物的苦难出走,还是让我格外震撼,惊叹于作者对所有人心洞察的描写。
心里甚至在想,这究竟是一个怎样玲珑剔透的人,再有离奇的一点想法,如果有缘为这样的老师日日端茶送水当个书童,都是幸运!
同时也对写作有了一种更深层次的认识,所谓作品的技巧、编排、语言等等真不是重点,更重要的是,你要有一颗洞察人性的内心,看得清世间百态,看得懂人性起伏。有人性这条主线,你的作品何从没有力量又何从不打动人心?
这段时间很少互动,更多的是在看书在思考。而关于写作日更这段时间以来,它虽然让我有所思想,但内心真正觉察的问题是越来越多。
是内心的闲散害怕付出也害怕吃苦,更没有那些伟大的作家视写作为生命。当年路遥完成平凡的世界之后,几乎透支了所有的生命能量。
而写作,对于今天的我来说,不过是一种闲时的消遣偶尔的发泄,我从没有将它视为自己的使命。
所谓日更并非无事可写,人生过半心里其实积攒着很多的人和故事。但因为懒惰,因为害怕因为拖延,都没有想过用尽全力把他们翻出来。
也许所有的故事人物,有些惊心动魄有些平凡至极,但生活不都是人物的悲欢离合悲喜抒发吗?
一个故事或许简单,但人物的性格、心理起伏,导致整个命运的不同发展,这些应该才算算是背后的人生真相吧!
或许,下次应该专门开一个人物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