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是我过于敏感、凡事喜欢上纲上线,还是也有很多家长跟我相似的感受:我们的孩子比我们更会“看”人----谁由衷喜欢ta,ta比我们还清楚。
恍惚觉得这符合“瞎子耳朵灵”的器官功能自然代偿机制,因为这群孩子普遍的听、触、嗅觉等外感偏于敏感,可平衡、本体等内感却多偏弱。
反正,大家都在“神看着是好的”作品之列,趋利避害是天性,我们的娃儿们能在这光怪陆离的人世间混,上帝多少能给他们预备把刷子。
我们小吴比较衰,他爹妈尤其天天带他的亲娘,还真没当把好刷子的潜质。为啥?缺心少肺的,一没好脑子二没好习惯。
一早发现小吴挑老师,在有些老师那里眼神注意跟随主动性都有,在有些老师这里却如同“行尸走肉”,一副油盐不进的德性。
原来认为只是一个人物泛化的问题,后来意识到也多少有点“对眼儿”“对味儿”的成份。八成我家这家伙吧,跟他娘一样,看不得臭脸白眼,爱煞了笑颜温情鼓励的话。
也不全对吧,娃儿看人比我准,谁对他友善温柔有耐心,发自肺腑的那种,他比我能更早体察到。安全与被接纳的感觉,他都有表现出来,比如淡定偶尔主动要点注意力,人都是喜欢那些喜欢自己的人的,心与心之间必有看不见的磁场,小东西的感受性比老东西们高啊。
主题有点跑偏,我是想说,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可能因为喜欢某老师而爱上某些课程,也有可能因为惧怕或回避某老师而厌倦某些课程,我们都是过来人,也不用逼迫或逢迎。
记得有朋友跟我聊起过他家孩子,他妈在幼小衔接老师那里打点过了还特意托关系打了招呼,却也没听孩子回去提过那老师,后来跟孩子同学家长吃饭时,听人家说起那老师的背后说法,“我就是没法喜欢部分同学,怎么看都不顺眼”。
可见,大人跟孩子一样,在人际甚至工作关系上都会自觉不自觉地跟着感觉走。
所以,督促自己,也教孩子多长点智慧,挖掘所接触人们的长处,哪怕刻意而为,能培养起积极地情感来是很有必要滴。这牵扯到动机,短期来说可能直接影响到成绩,长期来看会涉及到人格特质及人生态度都没准儿。
该上心时得上心啊,撒摩观摩加揣摩,找那些爱孩子又肯对孩子用心的人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