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世纪英国唯美主义运动的创始人和代表作家——奥斯卡·王尔德,有一篇著名的童话故事《快乐王子》,它讲述了快乐王子和小燕子为帮助穷人而牺牲自己的故事。快乐王子活着的时候,在王宫里每天都过得非常开心,从不知道忧愁和贫穷是什么。他死后被塑成雕像站在城市的上空却看到了城市中的一切丑恶与苦难。于是,他拜托小燕子把自己身上所有值钱的东西全送给了穷人。后来,小燕子被冻死了,快乐王子也因心碎而死去,但他们永远生活在了天堂中。
对于这篇童话,最官方的解读是赞美爱与救赎。爱他人,救他人。
但是,我从中读到了一些不一样的意味。
一、阶级问题
《快乐王子》中充满爱与善意的奉献存在一个大前提——身份的差异和社会地位不对等。快乐王子在死前从未体验过痛苦,因为他是王子,他是贵族,他拥有着常人没有的社会地位和财富。当他处于上流社会时,他被一叶障目,看不到下层人民的疾苦——这是个阶级问题。上层阶级无法体会到下层阶级的心酸,上、下层阶级间没有共通就不能和谐。当上层阶级向下层伸出援手时,他们依然无法切身体会下层百姓的情感,仅仅是施舍与同情。阶级间因为起支配作用的情感不同而导致难以调和。
二、物质在上
“快乐王子”帮助他人的方式值得关注。为了帮助他人,他让燕子把自己身上值钱的东西拿去送给穷人。确实,他尽己所能帮助别人,但他只帮助了物质基础而没有人文关怀。收到他资助的人只看到了东西的价值,却无法体会到温情。这是个现实的问题,如今的大部分问题都可以用钱来解决,金钱至上,人性的温暖则被抛之脑后。这种金钱帮助只能帮到一个人,而无法产生链式效应。人文关怀则不同,它让人体会到被在乎的温暖,生发传递温暖的意志。所以,资助是好的,但人文关怀更不可少。
三、自我救赎
快乐王子的行为是在帮助他人,更是在自我救赎,而救赎是需要代价的。他享受过多数人没有的快乐而忽视多数人的悲伤,若他看到别人的痛苦而无动于衷则比不能心安,所以他用身上的财宝帮助他人,以求得心安——弥补曾经的疏漏,将自我从内疚中解脱。这种救赎势必是要付出代价的,所以他心碎而死。相较于快乐王子,燕子的付出更为高尚,它不是在赎罪,只是在单纯地给予,给予穷人财富,也给予快乐王子自我救赎的机会。
当然,以上三个角度都有挑刺的嫌疑,更倾向于从批判的角度思考这篇童话的内核。我相信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欢迎大家反驳或补充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