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豫西南地区军阀割据,匪患不断,尤其是地处秦岭余脉的南召、鲁山一带,山峦起伏,土地贫瘠,大大小小的土匪团伙多达几十股,广大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暗无天日,痛不欲生。
民国2年(公元1913年)初冬,悍匪曹红义带领大大小小土匪一百七十多人,从东南唐河县大河屯一带扫荡一圈资财后,撤回老巢鲁山过程中,路过前王庄,看到整个村庄房舍整饬,家户殷实,又刚刚秋收入户,遂欲劫掠,但是又看到村庄周围河水环绕,建有土寨,土塞外陈刺丛生,内有铁丝网密布,轻易不敢下手。于是心生一计,喊话族长张兰勤,只要“供奉”足够钱粮,立即撤离,否则将血洗王庄。
危机面前,王庄张氏村民不畏强暴,立即自发组织起来,手持武器,轮流值班警卫,加之村庄四角置有四座二层炮楼,购置有四十八支能够反复充装火药的“罐枪”,坚决不予“供奉”。相持不下,气急败坏的土匪头子曹红义一声令下,放火焚烧了整个村庄。大火顺风从村庄东北角瞬间烧向西南,风高火急,火乘风势,风助火威,整个村庄瞬间化为灰尽!大火过后,房舍全毁,树木焦枯,一片哀鸣!“火烧”王庄名称由此而来。
“火烧”王庄族谱至今在唐河县档案局有完整保存,说起“火烧”王庄姓氏起源,其实当初没有一家王姓,全为源自山西洪桐县“大槐树”的张姓,据史料记载,自明初洪武(公元1368年--1398年)年间,张姓先祖举家迁到唐河县城北七十华里的兴隆镇珪璋村定居,在明末“闯王”李自成领导的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中,为躲避战乱,兄弟三人被迫流窜湖北、四川、南召等地生活,其中一支留存下来,开始到现在兴隆镇吕楼、老街一带安居。
至今珪璋张氏家谱记载,清朝乾隆年间(公元1736年--1795年),中原地区社会安定,生产发展,商业繁盛,人丁兴旺,前王庄张氏一族便是兄弟分家,又从兴隆镇吕楼村迁来生活!
前王庄张姓祖坟在村庄北边一华里处,“老北沟”北岸,北高南低,中间微微隆起,依山傍水,环境优雅,是人类百年之后的理想去处,完全符合民族传统文化风水学要求。根据坟冢排列,自兴隆镇吕楼村迁此以来,已居七辈,按每代平均二十五年计算,历史与现实完全吻合,没有丝毫差别!
“火烧”王庄张姓血缘关系紧密,在改革开放前,新生孩童和长者姓名均按清朝同治(公元1861年--1875年)年间,兴隆镇珪璋村张氏先祖秀才张元增主修家谱开始排辈定名,张氏族人尊称其为元增公,从此“明善复本性,存仁常显荣,忠诚延世泽,诗书振家声”成为珪璋张氏后代宗派字辈排名的遵循。
伴随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不断发展变化,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社会化不断加剧,农村人口流动明显,新生婴儿的起名逐渐异彩纷呈,别具特色!
在我幼小的记忆中,村庄西北角还留有一处近百米的土埂,大约一米来高,上边布满了整齐的陈刺林,听年长者说,这便是解放前留下的一截土寨!因为临近六爷家三代坟冢,一直没有拆除,保留了下来,但铁丝网和二层炮楼解放后早已拆除,不见踪影了。
每当秋天来临,陈刺蛋慢慢由清变黄,挂满了枝头,硕果累累,谁家的孩子如果嗓子发炎声音嘶哑,赶紧小心翼翼从陈刺缝儿里摘上几枚,切成薄片儿,放在锅里小火慢慢油炸,待油烟升起,快要发黑的时候,立即用凉水冲锅猛激,再慢慢熬炖至沸,这样炮制的中药效果奇好,只要一天两次,喝上两天,不管多么严重的咽炎,一剂治愈!
“火烧”王庄一向人杰地灵,厚重的历史文化和质朴的乡风民俗养育了一代又一代张氏族人,七世祖张培德(公元1817年--1891年,葬于唐河城南五美屯村)更是不畏豪强勇斗乡绅,多年来成为宛东一带广大村民的美谈!
清代中业,在“火烧”王庄西南一公里的王河上,为方便南来北往人们出行,张氏先祖耗银千两,兴建了一座三孔平板石桥,名曰“王河桥”,解放前,因为尚未修建方唐公路,“王河桥”成为唐河县源潭镇到赊店镇官马大道上的地标性建筑。桥北头的耕地至今在“火烧”王庄村民中叫作“西马道”,可见当时此地交通的重要性!
清朝末年,“太和寨”乡绅李小三依仗资财丰厚,欲将势力扩充到王河北岸,因“王河桥”物权产生纠纷,官司从唐河县一直打到河南省开封府(解放前为河南省省会)巡抚按察使司。公堂之上,七世祖张培德据理力争,侃侃而谈,有理有据,及时出具修桥所花银两巨细、用料物证和人证证词,最终赢得官司,有效维护了“王河桥”物权。
回到家乡王庄后,虽然已经穷困潦倒,但仍威仪不减,风度翩翩,依然暗暗向亲戚借钱盖起三间卷脊瓦房门楼,声名远扬!
据现存清朝珪璋张氏家谱记载(前后缺失几十页),仅存部分便载有秀才、监生、贡生、太学生、州同知等得功名者二十余人,在宛东大地堪称名门望族、书香世家。其中“火烧”王庄功不可没,七世祖张培德为能够“见官不跪”的“文庠生”(《大清律》),便是明证!
时光荏苒天有道,凤凰涅槃又重生!
历经劫难的“火烧”王庄张氏后人秉承“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优良家风,承先祖荫佑,蒙苍天顾眷,如今后代人才辈出,济济一堂。据初步统计,自改革开放以来,不足千人的“火烧”王庄,已经走出大学生近百人,出国留学和硕士研究生以上二十三人,成为名副其实的“硕士村”。
如今的“火烧”王庄早已难寻战乱年代的历史踪迹,全面迈向新农村建设的康庄大道,民风淳朴,社会和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一派欣欣向荣的美好景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