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人只能从自己的成功经验里学到正确的方法。而在错误经验里,只是知道了一个新的坑。
起
昨天给自己安排了非常多任务。一开始计算,任务需要花费的总时间是11个小时:
看历史书四章,写作业 2小时
英语听写+分析+朗读+复习复述 3小时
日更 0.5小时
运动 1小时
点评作业+布置作业+与家长沟通 3小时
送娃上学+陪娃讲故事 1.5小时
除掉这些硬性开支之外,一天总共24小时,完整睡觉6小时,中午小睡前后约0.5小时,吃喝拉撒偶尔发个呆,怎么着也得浪费2.5小时。剩余24-9=15小时。
承
看似还有冗余四小时,计划完很开心。信心满满,觉得自己一定还能有些时间多看几页书。
转
可是,刚到中午,一统计时间,顿时神经收紧。吃喝拉撒+送娃上学+发呆,已经花掉了五小时。后面还有两顿没吃,还要冲凉等等。这些琐事严重超支了。
于是后面的每一分钟都极度节约,硬性规定某一动作就只能花那么多时间,超过了就立刻暂停提交,不再完善。在这种时间压力下,每件事都没有拖沓,也不再有时间说废话,投入产出比极高。
每做一件事就赶紧站起来活动几分钟,喝两口水,继续调闹钟,投入下一件。
合
到晚饭时间6:30,刚好完成所有需要在办公室完成的任务,回家。饭后还带着娃画了画,我自己读了一章历史,陪娃疯了一会儿。
后来达达打电话给我时,还能有一小时去教室接待一名学员,全仰仗于白天的精打细算。
结
昨天与其他时候的我的一天不同在哪?原本都是24小时,是因为做了什么而变得不同?
第一,计划非常周到。考虑了吃喝拉撒和送娃等,而且有4小时冗余。
第二,计划执行过程中一直都有详细记录时间开销,心中有数。
第三,计划执行到一半时,有反思复盘,看看任务完成了多少,进度如何。
第四,知道自己的问题所在之后,能马上纠正,控制情绪,调整战略,对自己做到刚正不阿,不放水。不会因为自己有可能完不成了,就想某个打卡请假不参加算了。
第五,以前之所以总是完不成,是因为没有给事情设定时间限制。布置作业与家长沟通经常超时,吃饭经常超时,做历史和英语作业也经常超时。每一个都超过一点,有时还被某个人发的某个教学相关的话题带跑偏,一天就完全不够用了。
虽说,偶尔的走神和八卦闲聊,能促进思维火花的碰撞,防止自己思想变得偏激一根筋。但是生命实在太短暂了,本来就不够我做出任何一件让自己满意的事。如果还不能合理利用好时间,不是又回到了几年前,每日自我怀疑人生意义,觉得枉来人生这一遭的状态了吗?
向自己的成功经验学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