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天亮的比较晚,女儿上学太黑,我起来送她上学的时候跟她说:“你们现在还有路灯,我们小时候都是黑漆漆的,只能看见前面有个人的黑影,根本看不清是谁。”说完我想起了我们小时候摸黑到学校,点亮煤油灯开始学习的情景。
这个煤油灯都是自己做的,大多时候都是我们用写完的墨水瓶洗干净,装上煤油,把瓶盖扎个孔找个铁的吸管安上,还得用棉花让妈妈搓个灯芯,从铁管里穿过去,等一晚上,这个棉花灯芯就把煤油吸足了,这样一个小小的灯就做好了。
小时候冬季天气比较短,早上6.30到学校所以5.30或者6点就必须起床了,摸黑上学,一路互相叫着同学,彼此作伴。来到教室,每个同学都拿出自己的煤油灯点亮看书,不用每个人带火柴,有一个人带了点亮灯,别的同学就会借火,不一会全班就亮堂堂的了,想着那个时候早起,闻着煤油灯的气息开始朗朗读书的场景真的很美!等到天色放亮时,再吹熄煤油灯放在教室的窗台上,等到第二天再用。煤油也不是那么好找的,所以每个孩子都把煤油灯放的好好的,生怕被撞下来摔碎了。当然也不用写名字,每个人的煤油灯都各具特色,一眼便能认出来是自己的。当教室里的学生越来越多时,从窗外看起来就像一座散发着淡黄色光芒的宝盒,在老师眼里,这是希望之光,虽然微弱但是足以照亮农村孩子的人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