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讲我们分享了依赖性和爱的区别,这一下我们继续分析。
精神贯注是爱的一个重要特征,但并非所有的精神灌注都是爱。那些与心智成熟无关,不能给心灵带来任何滋养的精神关注,都不是真正意义的爱。
我们都知道爱的对象不仅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无生命的事物和活动,比如爱金钱爱权力,爱盆栽,爱打球等等。
确实培养某种爱好是自我滋养的有效手段,因为爱好我们可以让自己生命更加完整,这里需要跟大家来说明的是爱好呢,只能是一个辅助而不能帮我们,生命的最高目标都定义在爱好上,这样自我发展就不完整。用咱们中国人的话说,就是不能玩物丧志。
通过权力和金钱,也未必不能实现爱的目标,我们通过政治获得影响力,为人民谋幸福,通过赚钱给孩子提供更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但是我们的目标,并不是金钱和权力,我们所关心的人才是主要对象。
所以我所以我们明确一下对爱真正关心的对象是人,只有人的心灵才有成长和进步的权利。如果我们把对象转移到其他事物上,比如一条狗,或者说我们喜欢什么动物,这样的话我们也可以发生精神贯注,但是人与人的关系并不同于任何宠物,因为宠物给我们的回应有限,他们只是表现得异常乖巧,任人摆布。他们并没有和我们互动和独立的意志,所以我们是跟宠物相处,宠物更多的是我们依赖,他们不能给我们更多的反馈。
有很多的例子,如有的母亲把孩子当作永远当成婴儿,给予孩子溺爱,孩子其实可能并没有办法更好的成长,甚至会产生反作用甚至怨恨。有些被溺爱的孩子在社会中能更好的生活,非常容易产生消极性,依赖人格,甚至产生严重的抑郁症。
所以那些唯命是从的爱和最初情况很相似,他们不需要付出太多的努力,然后也不会拥有健全的婚姻和成熟的心灵。
真正的爱不仅是对孩子的包容鼓励,还包括拒绝即使赞美批评,恰当的争论,必要的鼓励,最终的目的是让孩子得到心灵的成长。
我们注意到有很多人其实并没有更好的处理这种关系,他们有太多的自我牺牲。
自我牺牲
有很多不合理的,爱的背后其实是自我牺牲,都是虐恋,也许是斯德哥尔摩。有一个牧师他对妻子这两个孩子非常照顾,我也不值得关心他们的需要,但是他们每个人都不幸福,父亲觉得很累,妻子觉得备受束缚,孩子整日无所事事,最后他们都去做心理治疗,我们最后的发现是这个牧师承诺了太多,她不懂得拒绝,一味的满足家人的需要。
经过最后的沟通,他认识到了自己的问题,过分的爱还不如不爱,我们如果一味的给予是仁慈,也许是对方的迫害。爱绝不是无原则的接受,也包括必要的冲突,果断的拒绝和严厉的批评。
最后他调整了自己和妻子儿子的相处方式,最后儿子回到了学校找到了工作,妻子也想做了独处的好处,最后全家人都获得了成长。
还有一个例子备受家庭冷暴力,经常受到丈夫的殴打,但是离婚4次又复婚4次,却依然不知悔改,后来做心理治疗的时候,发现她其实是享受的这种道德上的至高感。他其实是受虐之后,之后又变成了虐待者,然后丈夫求她的时候她是享受的报复的快感,这是来自恨也不是爱。
这种受虐狂的一种错误观点,他们一厢情愿自我牺牲当做爱,其实他们的动机是维护自己的形象,最后造成了这种不正常的爱的关系。
所以我们需要跟大家说的是:
爱,不是感觉是行动。
社会对这个爱这个词做了太多的解释,导致大家很多人并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爱,整天含在嘴里说我爱你,其实并不是爱,首先是要有精神贯注的,我们需要关注对方的情感和成长,但是这种爱呢,却和智慧和责任无关,我们需要付出努力投入奉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健康的婚姻和健康的关系是一样的,我们双方都需要做出适当的牺牲,把个人的好恶放在一边,给对方更多的关心。
很多人是把真正的爱和爱的感觉混为一谈,整天自欺欺人。许多人把爱挂在口头上,只是用来想象,却没有付诸相关的行动,这都不是真正的爱。
真正的爱不是忘乎所以,
而是深思熟虑,
是奉献全部身心的重大决定。

感谢你的阅读,我们明天继续学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