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电影,写影评,写脚本,发现自己词汇量真的是不够用,这几天想写鲁迅为什么会批判胡适,知道两位都是文学大家,白话文的倡导者,两人友谊深厚,但真正想要阐述两个人分歧到底在哪?不了解全貌不敢轻易动笔,才知道自己书读的真是不多。
最近在读自控力这本书,这本书也真是一本好书,它围绕我不要,我要,我想要,它提出人的大脑里有前额皮质主管控制,它提出说进步和批评的负面影响,它说人得学会自我谅解,而不是一直批评与自我批评。它剖析压力与意志力的关系,剖析人为什么爱吃甜食,怎么样转换情绪让自己愉悦,这本书不能像小说一样走马观花的看,要仔仔细细的去看去理解,去身体力行的实践,如果写拆书,写书评,写能让自己以及朋友们有所启发,有所感悟还真是要有一定的功力。
再说回鲁迅,鲁迅的书我看过一些,大家课本里也学过一些,鲁迅为中国的进步做出的功献也是不可磨灭的,最近才了解到,鲁迅的弟弟周作人曾是汉奸,他的三弟却是文学大家,活的又高寿,胡适和这弟兄三个关系如何?鲁迅为什么又批判他,批判他的哪些做法,哪些文章,都要客观的去了解,既不能人云亦云,又不能主观臆断,这些都要深入去学习去了解,认真总结归纳,再有自己的观点,让读者读起来便于理解,朗朗上口才行。
还有你的观点,你的看法,你的表达,是否到位,是否能阐述清楚,这都需要有一定的功力,我自认为鲁迅的作品我了解的还不够,胡适的做品以及政治主张,以及他的处世态度我也只是了解了一些皮毛。
所以不敢武断下笔。读毕淑敏的作品,她有二十年的军医经验。她的作品态度冷静,语言精炼,写人物写事件就像寻医问药,抽丝剥茧,她的女心理师,她的红处方等等,都是经典之作,没有她那样的人生阅历,就写不出那样的好作品。所以,自己分析起来,仍感觉词不达意。
今夜有暴风雪,这部中篇小说,可以说影响了我的恋爱观,小说我看过几遍,有些情景描写现在仍然仿佛历历在目,后来也看了由陈道明主演改编的电影,电影看过后感觉还是缺少小说里描写的那个深度和味道,这就是文学的魅力,但是我一直也没有写出一个像样的书评。
再说普通话,读书变现不是不可能,讲书也不是不可能,它就像讲故事,你是否能够娓娓道来,你是否能讲到人的心里去,你的观点是否能让人容易接受?不单单是普通话是否标准的问题,更是你是否能先打动你自己?能够娓娓道来,我们最熟悉的王刚老师,他的夜幕下的哈尔滨,到现在还依然令人回味,刘兰芳的岳飞传,单田芳的杨家将,还有网络上传的张震讲鬼故事,给人的印象都很深刻,所以为什么一个文章出来要反复朗读,仔细打磨,自己都打动不了,更何况别人?
再比如,三毛,顾城,老舍,他们都是有才华的人,顾城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三毛的红尘滚滚,老舍的茶馆都是不朽之作,他们这些人又都是矛盾的,顾城年纪轻轻,把老婆杀死,他又自杀;三毛自杀在自己的浴缸里,老舍又投河自尽,让人不禁感叹这些文人原来也是那么平凡。他们都是有才华的人,却看不透自己,看不透生命的本质,更是有些做出一些让人匪夷所思的事情,对这些作家,又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去评价?
读屠呦呦,她就是一个无冕之王,一生带的学生无数,但她对自己的职称,待遇又毫不在意,她研究青蒿素多少年,终于被世界所承认,获得诺贝尔奖,

她又有着什么样的情怀?
读莫言的作品,原来看过他的作品改变的红高粱,这部作品我看后很不舒服,在当时,我就认为他这部小说改变的电影是扒开了人的旧伤再撒上盐,让你痛,现在看看南京大屠杀,看看日本侵略中国的那段历史,那段中国人民处在水深火热的过去有多少孩子们还记得?又感到很有必要,不了解世上的恶,就不知道善有多可贵;不了解历史,不了解八国联军入侵中国,不了解火烧圆明园,不了解“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历史背景,不了解我们革命的先烈付出多少牺牲,才换来如今的幸福生活,就不知道现在的和平,现在的国家强大有多么难得。
社会上,有一种说法,“少不读鲁迅,老不读胡适”,这种说法的背后到底如何,咱且不论,鲁迅的很多作品还是应该出现在课文里的,他的作品有深度,正好让孩子们能够辩证的去看问题,从小锻炼他们的思辨能力,甚至老师也可以讲述鲁胡二人之争,让孩子们从小了解人的多面性,社会的复杂性。
做为一个拿笔写作的人,拿键盘打字的人,就应该有社会责任感,有冷静的写作态度,有剖析问题的深度,而不能扑风作影,人云亦云,歪曲事实。
中国历来就有文人相轻的一种说法,鲁迅还专门就文人相轻写过一篇文章,文不像武,一场比斗,效果立竿见影,而文人的观点则需时间去证明,武功秘籍需练了才知道,而文学观点却不是及时性的,它有时间的延续性,所以才有诸之百家,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之说。
书到用时方恨少,这真是一点不假,放下身子深耕吧,没有什么捷径可走,多读书,多领悟,多了解这个世界的方方面面,你才能由泛到专,由专到精。
告诉自己,一切都刚刚好,今天,就是今天,做最好的自己,不等明天,不等后天,大脑不死,读书不止,生命不止,写作不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