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心如果澄净了,就日日是好日,夜夜是清宵。——题记
心之澄清,即思维之清明。清为清醒,明则洞察秋毫。故清明之高贵,不在他处,而全在其心思。余特例此六则,望予他人,寄以清明之智。
清明之人,当若孔老,不逾矩,顺其自然。不因鸿鹄之志而喜,不因蝼蚁之过而怒。慈善以待众生,理智以待他物。其为一则。
清明之人,当以周元亮为榜,不随波逐流,不趋利附势,不攀附权贵,应习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以自身之清廉为荣,以贪婪之风气为耻。其为二则。
清明之人,不可瞻前顾后,亦不可困惑于苦厄而无法自拔。理应虽独处而自得其乐,虽孤独而潜心钻研。应挖掘崭新之学识,敢于打破常规,不拘泥于普遍之文化,进而孕育出崭新之思想,以示众生。其为三则。
清明之人,应以专注为门槛,摒弃繁琐之杂念,由此则必将彻悟。不复行他人之路,而独探其崭新之道。逆行于世人,步于幽径,则可得其海阔天空。其为四则。
清明之人,当与书长伴。古曰,以史为鉴,可以明智。而余曰,以书为鉴,可以晓理。手持文书,探究其内涵,则可擦亮思维之明镜,拨动心灵之琴弦,感悟人生之本质。不庸俗,不沉浮,进而洒脱自如,体会清明之味。其为五则。
清明之人,则可辨社会之局势。以清廉为先,而后处世。不应轻浮待人心,不去思索,而至处处碰壁,终不可立足。应谨慎行事,绝不弃希望之曙光,不可轻易为他人之俎上肉,应努力奋起,争取其美好之生活。
清明清明,吾得一清,则可明世。人度一生,即为埋种之道,时日长矣。但澄清之心灵,清明之思维,则为泉露,滋养其种,终可得其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