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回家,下午出门散步,路上遇到了同村的一位老人,看着他艰难前行的背影,让我想了很多。
那是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年轻时由于家庭出身不好,各方面都受歧视,一直没有成家。后来改革开放,没有了家庭出身的限制,因为家里条件不好,也没有成家。再后来年纪大了,家里发生了一些变故,便一辈子没有结婚。现在一个人住在村外的一间破旧的小房子里。
老人年轻时以赶集卖包为生,虽然现在走路都很吃力,但他还是每天都会去附近邻村的集市,早晨天不亮就出发。因为腿脚不好,那辆旧三轮车,只能用推得,我常想有了这车子的支撑是不是他能走的更稳些。车上呢,装着些他年轻时卖的包。
等他推到集市上要九十点钟了,赶集的人已经陆陆续续都来了,在这热闹的集市上,人来人往,但没有人会在他的摊前驻足,因为那些比我年纪都不小的包,估计扔了都不会有人捡。等到散集时,他一路捡些矿泉水瓶、垃圾桶里的纸箱,其他些能卖钱的东西,一路回家。我遇到他时快五点了,他才推到村口。我看见他车子前面挂着一个饭盆一个水杯,估计中午就随便吃了口什么。
我不由的想,他每天心里都会想些什么?惦记着什么?他有没有电话?生病了有没有管?是什么支撑他每天早出晚归,这样日复一日走下去。
他会不会想,今天比昨天多捡了些瓶子,再赞一天就够拉去卖一趟了;
村东头超市门口的垃圾桶里纸箱和易拉罐多,明天早上要赶在垃圾车清理前去一趟,能多捡些;
今天隔壁摊位又是老头的儿子来的,已经好几个集没看到他了,是不是病了;
是不是又把藏在被子下的钱数了一遍,比上星期多了十几块呢……
也不知道他有没有朋友,晚上可不可能找谁去聊聊天,想想能在一起聊会天的人是不是越来越少了。
是不是前些天又有谁去世了,还是有谁又因为脑梗差点没抢救过来,现在不能下地走路了。也许有几个人因为小脑萎缩,已经不记得谁了。
我转了一圈回来又遇到他,前后走了不过十几米的路程。
眼前这位老人让我想起了一年前离开我们的大伯,相比之下他的境遇要比这位老人好很多,可他最后还是选择了离开,义无反顾。我不由得想,在这一生中,当我们迷茫、沮丧甚至绝望的时候,是什么给我们力量,支撑我们走下去,或者我们是为什么而活下去?
为了弗洛伊德“本能论”中的生本能,为了追求自我保存和延续种族的本能倾向?
还是为了马斯洛“需求层次论”中的自我实现,为了被尊重、被接纳、被认可,在生活中实现个人理想、抱负,发挥个人最大潜能?
还是像余华的《活着》中所说:“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百度输入“什么支撑我们活下去?”我们看看答案:
“1.死不了,只能活着,自杀什么的没那么好运。
2.活着是本能,尽管现在的生存环境是为钱生,为钱累。
3.家人,朋友。先不说你爱不爱他们,他们爱不爱你的问题。生命有一段时间,哪怕一秒,他们也有为你付出心血与时间,你回报他,他想想你。
4.欢乐时光。哪怕一天都很不爽,总有那么一两件事情让你很快乐。
5.规划。其实很讨厌别人说梦想,理想,总怕侮辱了他们。不知道自己会不会到达所谓的梦想,但是规划是件充满期待的事情,当你延续着你规划行动时,对生活将是满满的信心。”—知乎
“科学来讲,繁殖后代,哲学来讲,认真你就输了。”—网络
“来都来了,为什么不呢?” —网络
是啊,为什么不呢?《活着》里面的男主角福贵一生经历了大起大落,儿子、女儿、妻子、朋友一个接着一个离他而去,最终只有他和那头被他叫做福贵、也如他般年老的黄牛还活着。他活着,也许没有意义,只是因为没有死去。
余华曾说 “福贵是我见到这个世界上对生命最尊重的一个人,他拥有了比别人多很多死去的理由,可是他还活着。”
而我呢?
昨天全城停水停电,闷热的天气,走在街上喘不过气来,半夜来电冲个澡,吹下空调,感觉活着真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