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个案例开始
图片上出现了两个孩子,用了粉红塔、棕色提、四色彩色圆柱体在做搭建的工作。毫不意外,老师们都一下子被“激活了”——这样做,真的可以吗?
一位老师说,出现这样的无意义的行为,该怎么引导?
另一位老师说,如果小年龄的孩子通过观察、模仿,学习了这种操作方式,怎么办?
但导师认为,这样做的前提是:孩子有经过示范后分别使用这些教具的经验,在使用的过程中尊重教具(不破坏教具)、尊重自己和他人(不说不雅用语)。更重要的是,孩子的操作是有意义的。显然,图片清晰可见,这项活动体现了孩子对前后、对称、大厦等概念的了解和对楼梯扶手等细节的关注,还体现了孩子之间的合作性,因此,孩子的搭建是有意义的。
有的老师比较遵从内心,如果不认同这样的做法,该怎么办?导师的建议是,我们需要提供搭建的材料,来满足孩子对搭建的需要、对空间探索的需要。
我的关注点在于,有的孩子就是享受搭建之后推倒的快感,怎么办?导师说,这就需要为孩子提供可以“推倒”的材料,比如保龄球。
可见,同样的环境,孩子的操作不同,老师的解读是不一样的。但在环境设计中,我们有一个核心和关键——如何满足孩子的不同需要。这就需要材料具有多层次、实践性、主动性等特点。
相对的,老师在设计每一份材料时,除了考虑孩子的需要,也把自己的教育目标镶嵌其中。我们对孩子的发展有一个合理期望,希望孩子能够朝着期望的方向发展。因此,材料一定是趣味性的和挑战性的,而真实自然、美观、简洁的材料更符合我们的教育目标,也吸引着孩子。
透过孩子与材料的互动,我们希望孩子是有收获的、能进行深度学习。
有意义的材料能帮助培养:
独立能力
秩序感、完整性、工作周期、因果关系
自律和自我
专注力
自信心和良好的自我形象
技能和概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