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听了两节课,关于写作、学习、读书,一个是昨晚八点“看见心理课堂”的《李松蔚:读者是我,与他相遇的也是我》,另一个是今天叶小鱼老师的“爆款文案体验营”的第一节课《如何系统学习写文案》。
先说说李松蔚老师的课。李松蔚老师本身是一个家庭咨询师,所以他关于读书的观点或与我们常人有所不同,但他独特的观点也让我有所收获。
读书,即与作者对话,或者提出自己的困惑。
以前读书,我只是一味地沉溺在书本身的内容里,书里在讲些什么,而至于是谁写出的这本书,在什么情况下写出来的,作者想要表达的是什么,这些好像都是些无关紧要的东西,并不会去关心——我看的是书,又不是相亲,了解那么多关于作者的东西干嘛!
李松蔚老师告诉我不是这样的。读书,就是把自己带入到别人,再与自己相遇。其实读书就是与作者对话,在书里认识认识一些人,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空间,在书中去寻找不同的世界,去体会那些自己从未想过的事。
也许那些观点不为自己所认同,不要去否定他,提出自己的困惑,再去寻找答案。也许我们会与作者的观点发生分歧,不要否定,不要判断,那些与作者产生共鸣的观点只不过是对我们自己已有观念的一个强化。
反而正是那些与我们有所分歧的观念才能帮助我们重新理解自己,以不断地丰富、完善自己,这就是我们真正需要探索的——不同的观念,不同的选择,不问是非对错。勇敢的去冒险,去学习新的东西。
借助别人成为更好的自己。
另外,当我们读书时,是否也会经常走神?读不进去?李松蔚老师告诉我们,当看不进去的时候并不需要强求自己,也许只是我们当时的心境并不需要看这本书,也许只是时机未到,那么就暂时放下它,也许有一天当重新拿起这本书时,你会有一个全新的发现。而当我们走神时,不妨就随他而去,放空自己的心绪,“全心全意”的去走神,跟踪自己的思想,去寻找“我”在哪里。
再者,就是叶小鱼老师的课。叶小鱼老师本身也是畅销书《文案变现》的作者,那么她关于文案的一些观点与看法,真的是慢慢的干货。
虽然叶小鱼老师的课程主要是关于文案的理解与写作,但是我在其中发现了自己更为关注的一个问题,那就是怎样去学习。
抱着目的去学习,搭建自己的知识树。
以前我只是一味的知道我需要学习,我需要提升自己,但是要学些什么?学这些东西的目的是什么?又该怎样去学?要提升的是自己哪方面的能力?关于这些问题,叶小鱼老师的解答让我豁然开朗,对自己学习的目标开始了一个新的思考与规划。
学习,就必须要抱着目的去学习,搭建自己的知识树:明确想要达成的目标,分析达成目标所需具备的能力,最后就可以针对获取这些能力所需补充的知识做准备啦!这才是正确、有效提升自己的过程,摸到什么学什么,毫无目的的学习,无异于无头苍蝇——乱撞,还出不去!
比如我们想要成为文案高手,那么文案高手就是我们的目的,确定了目的接下来就是需要我们具备哪些能力呢?文字表达能力、营销能力、创意能力、洞察人心能力等,这下都是不可或缺的。接下来就要考虑,如何去获取这些能力了。
获取能力的方法就是以阅读为主,多看、多想、多写。
看的内容,不仅局限于优秀文案作品,小说、散文、诗歌等都有可能成为我们很好的一个素材,优秀的作品自有它值得学习的地方,文学不分界线。当然这里是针对文案来说的,不管我们以什么为目的,先确定目标,再抱有目的的去选书,这都是有必要的。
多想,想想这些作品里好的东西自己可以用在哪里?为什么别人这么写?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如果让自己来做,又可以做成什么样子?思考的过程,就是我们提升自己能力的一个机遇,在思考的过程当中我们会不断挖掘未知的东西,甚至尝试自己从未想过的事。
多写,写什么呢?写,就是基于多想的基础上,用自己的方式写出来。想到的东西是需要记录的,不能灵光一现就没了吧,怎么对得起自己因此费心费力努力工作的脑细胞?写自己的触动,自己的观点,自己的想法,自己在看到这些东西时的感受,你所记录下来的东西,都是自己的收获。
其次,与专业人士沟通,上课等方式,可以帮助我们更快入门。当然对于我这个没有资金可以投入的“穷学生”来说,还是踏踏实实的多读书吧!
以上就是我关于这两节课的分享,关于读书,与学习。不同的人因侧重点不同,在相同的课程里所学到的东西也有所不同吧,这些仅仅代表我自己的收获,不对两位老师的课做出评价。
最后,以爱因斯坦的一句话作为结尾吧。
“人的差异产生于业余时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