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尊重与放手会提高孩子主动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会让孩子变得越来越自信。
但是,生活中很多父母是做不到这些的。尤其是孩子面临重大抉择的时候,父母总忍不住会扛着“我是为你好”的爱的大旗,来干涉孩子的选择。
这种干涉分为显性干涉和隐性干涉。
显性干涉就是直接表明自己的态度,告诉孩子这不可行,我们都不同意,趁早死了这份心。爸妈已经想好了,也已经在找人帮我们了。你就按照爸妈说的去做去准备就行了。
顺从型的孩子,会乖乖的听话,直接放弃自己的想法,一切听从父母的安排。倔强型的孩子,会一犟到底,宁死不从。于是父母和孩子从爱出发,直接形成两军对垒的僵持对立局面,矛盾一发不可收拾。
隐性的干涉,父母通常会听孩子表达他们自己的想法,然后嘴上说过了同意,过后却会时不时的跟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或者说一堆旨在让孩子改变想法的理由,以达成父母自己的心愿。
因为父母总以为孩子还小,他们的想法不够成熟,如果按照孩子所想,那免不了会踩坑,或者被社会“毒打”。
我反思自己,有些时候,自己似乎在对孩子做着隐型干涉。
比如,在孩子未来就业选择这件事情上,我好像就是这样的。
其实,孩子自己比我们更慎重,考虑的方面得也很多。
春节前后,孩子一直在查询出国读博的相关信息与路径,可以说做了很多的功课。也是在反复权衡,思考。最后,孩子考虑再三,终于做出了一个决定,来跟爸妈谈。虽然我跟爱人之前也都同意她出国读博的想法,毕竟孩子的专业更适合出国。
可是当听孩子说完她的想法时,我俩都缄口不言了。因为国际形势如此紧张,姑且先不说安全问题,只那一大笔出国的费用,就让我们不知如何是好。虽然孩子已经是做过好几轮的筛选,在挑我们可以接受的国家和费用了,可是,那对于我们这个工薪阶层的家庭来说,依然是天文数字。
在孩子需要支持的时候,父母却说自己无能为力!想想,就很残酷。
后来,孩子就不再提出国读博的事了。说毕业后,要么找工作,要么考个编制。我和爱人似乎有些欣慰。
昨天,下了一天的雨,又是周六,难得在家有那么一个闲适的时间。跟孩子在一起,听孩子说了很多她对于社会、对于人生、对于未来的想法和看法。对于当前的国际国内的形式、国家发展状态、未来发展趋势、就业环境等等,孩子都有深入而独到的思考,很多都是超出我的认知的。自己又如何能够用自己固有的想法去套牢一日千里成长的孩子呢?
全程我都保持安静,认知倾听。这个过程中。孩子好几次说到哽咽,眼眶发红,泪水盈眶。我似乎真正体会到了孩子做出选择的艰难和为之付出的努力!
而这期间,自己时不时的给孩子提考公考编的事情,其实已经干扰到了孩子内心的选择。自己嘴上说尊重孩子的意愿,可是行为上还是会时不时的表达自己的意愿,孩子怎么可能不知道呢?
于是,孩子买了很多考编考公的资料,一边违心的复习备考,一边又不甘心的继续各方寻求可以实现她内心梦想的途径。于是,孩子的内心很矛盾,很纠结,很痛苦。不知不觉间,父母就在用爱消耗着孩子的内心!
听孩子说了那么多,我内心又心疼,又自责,又欣慰。心疼的是,在做出抉择这条路上,孩子吃了那么多的苦,忍了那么多的痛!自责的是,自己能为孩子做的太少!还无端的给孩子设置了那么多的障碍!欣慰的是,孩子愿意如此敞开心扉的把心中所想合盘托出,得是一份多么沉甸多么宝贵的信任!
虽然我知道,孩子选择的这条路并不好走,或者说充满艰辛。孩子带着对未来美好的憧憬,在构画着她想要的生活的模样。作为妈妈,此时,怎么能够残忍的打击或者泼冷水?
生活就是这样。有些路,需要孩子自己去走;有些事,需要孩子自己去经历。有可能成功,也有可能失败。因为尝试,总是要冒些风险或付出些代价的。父母再爱孩子,也不可能替孩子走完她的人生路。
最终,真诚的给孩子说:如果你已经想好了,选准了方向,爸妈愿意倾尽全力给到你能给的支持!
父母尊重孩子的想法和选择,学会放手让孩子去做。道理人人都懂,自己也时常这样去说去讲。可是真正真心的做到尊重和放手,真的很难!
面对选择,总是会想起弗罗斯特的那首《未选择的路》——
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
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
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
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
但我却选择了另外一条路,
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
显得更诱人,更美丽;
虽然在这条小路上,
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
那天清晨落叶满地,
两条路都未经脚印污染。
啊,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
但我知道路径綿延无尽头,
恐怕我难以再回返。
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
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
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
因此走出了这迥异的旅途。
把选择权交给孩子,孩子才会敢想敢拼,带着勇气走向更广阔的世界。
面对孩子选择的那条人迹更少的路,我默默祝福我的孩子,能够实现她想要的,能够走出她迥异的旅途!
高山仰止,孩子,你只管前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