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力在很多人看来都是属于肢体冲突。但这仅仅是成人世界观的对于暴力的直观认知,我们都知道相比于成年人比较稳定的认知,在孩子的认知世界里面,几乎是没有明确的价值皈依的。相比于规格和定义,孩子的认知一切都是以自己的体验为准。
他们喜欢一个事情或者一个人,就会和这个事情和这个人有非常好的关系纽带,反之,则会选择和对方保持距离。比如:孩子很喜欢玩游戏,如果你能和孩子一起玩儿游戏 ,那么孩子自然就会把你当成好朋友。但如果你很鄙视或者很反对孩子玩儿游戏,那孩子和你的关系很快就会疏离。
曾经有一位孩子告诉我说,他在生活和学习中,最受不了的就是父母对他的呵斥,他知道自己遇到的问题,有时候他自己也想和父母去沟通解决。但每一次刚想和父母沟通,就觉得没有沟通的必要,因为每次父母给的回应,永远是指责和批评。
他自己也很困惑,自己明明是想和父母一起去解决问题,为什么每次父母给予的回应都是对自己的打击呢?因为自己想不通,所以,时间一长,他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基本都不会再和父母沟通了,自己能解决的就解决,不能解决的,就选择沉默处理。
我们都知道,孩子如果一旦选择沉默对待自己的问题,这种处理方式,早晚都会对孩子造成不可挽回的伤害的。
如果说家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父母就是孩子的第一老师,很多父母都知道对孩子的教育不能暴力对待。所以能不动手绝对不会动手,但往往也是因为这种认知,无形之间就增加了对孩子的语言伤害。虽然不是肢体的伤害,但这种语言攻击,给孩子的带来的往往是心理上面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往往很容易形成心理层面的永久性伤害。
我们回顾一下自己的经历就会发现,很多时候,我们回忆自己父母的时候,总会对父母给我们的语言暴力耿耿于怀。试想一下,我们作为成年人,都很难放下,更何况是孩子呢?
所以,在孩子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家长要尽量和孩子保持一个温和的沟通和交流,让孩子在温柔的家庭文化中健康的成长。就算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出现了问题,也需要客观的看待孩子的问题,不要动不动就把问题放大,贸然的给孩子定义对错和是非。这样会让我们在孩子教育的过程中,失去很多对真相的了解。
本文出自慧智家庭教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