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还没睡醒,便被妈妈拉起来的Tony,无精打采地坐在餐桌边上,没胃口。
妈妈急了,坐旁边催促他快点吃东西,但效果非常不佳。为了调动氛围,妈妈故意提及还有一周就放假了,暑假是想回奶奶家还是外婆家?
“我想去北京。”小家伙淡定地说。
“为什么?”妈妈不解地问,最近家中没人说过要去北京,不知他是如何想起这地方的。
“因为我都没去过北京啊,”妈妈觉得这理由听起来很牵强。
“妈妈也没去过北京,可是我也不想去啊,你去那里要干什么?”
“那里有北京南站,你知道动车吗?我想去……”他的语气慢慢地弱下去。
“你是说温州动车事故,那里的车是从北京出发的,所以你也要去看看?”妈妈试探地问。这是一个他看了几十遍的故事,说滚瓜烂熟也不过。
“恩,对!”小家伙又开始兴奋了。
“可以,我到时带你去,好好吃饭吧。”没想到爸爸这时竟然在旁边接话了。
妈妈懵了,她不知道爸爸还有这么一个档期,真的要去北京,而且还可以带着她一起去。
妈妈想起最近007不出局的军师发起一个针对00后的暑期北京游学活动,不过报名的要满10岁才行,因为里面有各种探险、科普以及竞赛活动。

想到这里,妈妈突然有了新问题。
“Tony,你想长大吗?”
“想。”
“为什么?”
“因为长大了,我就可以当船长了。”
“那你当了船长以后,爸爸妈妈坐你的船,要不要买票?”
“要啊!”他心里可能在想:这个问题好傻,坐船买票不是应该的吗,不然没法检票上船。
自从上次坐了邮轮之后,对大船产生的深厚感情一直不降温,天天在家有空就自己看电影《泰坦尼克号》,一遍又一遍地刷着沉船前后的片断,甚至有些台词都背了下来。但他不理解的是,明明有小船可以坐,为什么船长最后却选择不愿离开而与船一同沉没?
妈妈想了想,只好这样解释:“船就像是船长的孩子,如今孩子出事故要沉入海底,爸爸会离开他吗?”
“不会。”小人儿沉默了一会,仿佛懂了,又仿佛只懂了字面意思。
更巧的是,爸爸不知从哪翻出一本《交通百科》送给他,里面就有两处介绍泰坦尼克号的信息,而且还附有照片。于是,他把书带到学校去,还告诉爸妈他讲了这艘船的故事给同学阿哲听。
妈妈半信半疑,只觉得这孩子有点痴迷上船而随口说的,便问他是读的还是讲的?
“读的。”
“那你读一遍给我听。”妈妈觉得他在吹牛,字都认不全怎么可能会读?
小家伙把书拿来,放在自己和妈妈面前,一边指一边读。读完之后,妈妈整个人呆了一会儿,很明显他是在背,但他只读错了两个字。妈妈暗暗佩服他有这么好的记忆力,尽管妈妈给他读了十多遍,可几乎没记住过什么内容。
六月初的一天,一家人外出亲子游,坐在车上,妈妈告诉爸爸他会读书。爸爸连说不信,虽然他知道孩子非常喜欢这本书。
于是,妈妈拿着书对照,Tony只字不差地背了下来。爸爸边开车边连连惊呼:“小伙,你太了不起了!我爱你!”要不是在开车,估计爸爸要从地面上抱起儿子跳起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可以让人奋起直追,不知疲倦地勇往直前。这对孩子来说更是如此,因为他跟大人不一样,没有思想上的牵绊,更容易天马行空。
上次,爸妈带他出去参加一个活动,恰好里面也有一个同年龄的小女孩。见面后小女孩问妈妈要两包薯条,分一包给他,然后一起吃,算是把他当成好朋友了。
吃完零食后,两个人在场地里面跑来跑去,玩累了的时候,他问那个小女孩:“你知道有一个船叫“泰坦尼克号”吗?”
小女孩用无辜的眼神望着他,希望他能说一些她能听懂的人话。
“那是一艘很大的船,后来撞到冰山,沉到海底了……”听着年少的他说得激情飞扬,妈妈不知是喜还是悲。
后来,遇到一群搞活动的阿姨们,可能是看到他比较可爱,便说有一个节目要唱歌给别人听,还要录视频,主动要求唱《两只老虎》给他听。妈妈建议她换一首,于是换成《虫儿飞》,换完便追着孩子唱起来。
好不容易唱完,又来了两个姑娘,还是同样的要求。她们让小家伙点歌,他说:“唱《泰坦尼克号》插曲吧!”
两个姑娘面面相觑,为难地说:“那个有点难,不会唱,换一首儿歌吧!” 然后孩子跑,她们在后面追,因为要录够一分钟才算合格。
要上学了,临行前他匆匆地对妈妈说,帮忙找一下《交通百科》,因为阿哲还想听船的故事,他要带去学校读给他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