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华藏佛学世界居士林净宗学会
学佛杂谈:“择法”、“精进”、“喜”

学佛杂谈:“择法”、“精进”、“喜”

作者: 沙门的世界 | 来源:发表于2017-12-13 10:31 被阅读5次

七觉支里面第二条“择法觉支”——“观诸法时,善能觉了拣别真伪,不谬取于虚伪法故”。

“择法”这一条,包括的范围非常广大。无论在世间法或是在出世间法,我们在一生当中,譬如求学、工作,都应当要慎重的选择。读书,学校里面有那么多的科系,社会上有那么多的行业,都要有智慧去选择。选择的标准,佛法里面是给我们一个启示,要拣别真假,要选真的不要选假的;我们把真假换一个名称,我们要选善的不要选恶的。我们要选择有利于众生、有利于社会的,绝不能选择伤害众生、伤害社会的,这样的选择才真正能达到断恶修善,积功累德。从我们的生活、工作,一直到处事待人接物,要善于选择,现在人讲的要懂得抓住机会,在佛法里面讲缘,要能掌握到缘。殊胜的机缘是很不容易遇到的,机缘现前,你若不能够掌握,刹那之间就消失了,以后再希望有这个缘出现,那不是一个容易事情。所以机会一定要抓住,绝不能够轻易把它失掉。修学法门也不例外,要抓住学习的机会、学习的环境,我们才会有成就。

对于修学的法门,那就更应当慎重去选择。一生当中专攻一部经,作专家不作通家。专到某一个程度之后,确实他就通了。古德常说:“一经通,一切经通。”一切经通之后,还作专家不作通家。那是什么?那是大慈大悲,给后学做榜样,不要让后学看到:“你样样都通,样样都讲,为什么要我讲一样?”他就产生怀疑。所以为后人做榜样,这叫大慈大悲。这个例子,我们在《华严经》五十三参里面看到了。五十三参任何一位善知识,实在讲他都通,善财童子何必要去访问五十三个善知识?一个就够了,其余善知识那些本事他都会,他为什么不讲?“我只跟你讲一门,另外那一门你去找那个人”,为什么?个个示现作专家不作通家,用意在此地。那都是法身大士,都是古佛再来的,哪有不通的道理?世出世间法全都通达。他示现的只懂一门,“其余的,我不如某个人”,这些话的真正含义在哪里,我们要能体会到,我们才能真正学到东西。

所以人家的思考都是为利益众生、利益后学,绝不图自己方便。自己的学生想什么我就教你什么,我何必教你到别的地方参学?他用意究竟在哪里?我们一定要懂得。除非在不得已之下,我们同学当中发心想学其他法门,真的找不到人教,这叫逼着没有办法。如果这个法门,现在这个世间还有人在教,教得不错,我们就不教了,就介绍他到某个地方去参学。诸位在《高僧传》,在中国过去这些山志、寺院的历史里头都能看见,学人来参学,见了老和尚之后,老和尚跟他讲:“你的缘不在我这里,你到某个地方去找某一个人。”他到那里住个三年五载,真的成功了,开悟、证果了。老和尚有这种本事,指导他到某个地方去学,他能成就。在他那里为什么不能成就?这里头许许多多的暗示,我们都要懂得。实在不得已,那就是另当别论。

择法是非常的广泛,学佛更是要选择。许许多多学佛的人,对于佛法认识不清楚,以为驾乩扶鸾也是学佛,甚至于现在把法轮功也认为是学佛,错了!没有择法的智慧,没有择法的能力,人云亦云,这怎么行!肯定要走上错误的道路。纵然会回头,对自己的时间精力也浪费了很多。

第三个“进觉支”——“修道法时,善能觉了正不正行,不谬行于无益苦行故”;精进。

觉支,就是四个字:“善能觉了”。“觉支”的意思,“支”是支分,是讲下面七条,重点是在“觉”。哪是正行、哪是不正行,正行要精进,不正行要舍弃。佛教弟子不修无益的苦行,这个苦行对我们的道业没有真正的帮助,所以佛不教我们修。还有一点我们要想到,每个人根性不一样,因此他的方法不见得适合我,我修学的方法不见得适合他,观机不容易!

不但观机不容易,我们自己了解自己也相当困难;很难正确客观的认识自己。所以能够认识自己的根性,我们选择的法门就能契合自己的根性,就会契机、契理。我们初入佛门时,必然对于各个宗派都会去看看。为什么?求一个初步的了解,然后再从这里面去选择。然而选择也未必恰当,这是什么原因呢?是因为不知道自己的根性。看到人家这个法门好,非常羡慕,想学,问题是能不能学得成功?如果学不成功,那就是不契机,不适合我的根性,勉强去学,决定浪费时间、浪费精力,到最后一事无成。

佛法里面讲的成就,最低的水平是要脱离六道;没有能力超越三界六道轮回,不算成就,生天都不算成就,天福享尽还要堕落。这是小成就,佛家讲小果;而真正成就是大乘,大乘的成就是要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这是大成就。

择法,精进。不修无益苦行,苦行是释迦牟尼佛非常赞叹的,苦行能够降低一个人的欲望,保持道心不退,但是对于我们修学没有利益的苦行,没有必要。

第四条“喜觉支”——“心得法喜时,善能觉了,不随颠倒之法而生喜故”。

世界虽然乱,动乱不安,你永远是平安的。为什么?你平等,你心平静,无论在什么境界里头,不会起波浪。“平”下面就是“安”,果报就是安。无论在什么境界,永远是平安,永远是欢喜。不平安是世间一切众生,他们不平安;你契入这个境界,你平安。他们很烦恼,你天天生欢喜心,你才有能力帮助他,才有方法帮助他,你才能够会通一切不同的经教。看起来好像非常矛盾,实际上丝毫障碍都没有,这是《华严经》上讲的“理事无碍,事事无碍”。

有人问:“天主教讲三道,讲天堂、讲地狱,没有讲六道,佛法讲六道,这该如何解释?”很简单!一个广说,一个略说;天堂代表善道,地狱代表恶道,这不就通了!问题不就解决了!确实如此。天堂,这是善道,善道许许多多不同的等级,佛家讲天堂有二十八层天,跟他们细说,他们就会理解。像我们同样是人,人富贵贫贱不相同。一样是人,有亿万财富,作帝王、作总统、作大臣;也同样是人,每天在外面讨饭,作乞丐,那也是人,层次不一样。

天也是如此。不是到天上去,天上就平等了,没这个道理!为什么你不平等?因为你心不平,所以它就不会等。到什么时候心才平?成佛,心就平了,那个时候才完全平等。等觉菩萨都不平等,他还有一品无明没断;那一品无明,各个等觉菩萨也不完全相同。所以真平等是在如来果地。《华严经》上讲“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四十一”是粗分、大分,每一品里面还有高下不相等。就跟我们在学校念书一样,同是一班,一年级学生有几十个人,考试名次从第一到末尾,也不平等,一个道理。但是佛经讲得详细,世间其他经教说得简略,对照起来看,我们就非常清楚、非常明白。

总而言之,要觉。觉,必须把迷破得干干净净。迷是觉的障碍,觉是本有的,是自性本具的德行,就是经上常讲的本性里面本具的般若智慧,这是觉的根源。我们今天不觉,为什么不觉?被污染了,心性被污染了。以我们现前这个境界来说,我们染污的根源是什么?自私自利;这是就我们现前状况来讲,最严重的染污在此地。要把自私自利放弃,诸位同修在这一生当中都能圆成佛道,众生才有救!大家都成为诸佛如来的化身,到这个世间来干什么?救苦救难!这个世界的众生,尤其是现前这个社会,迷得太深,迷惑太严重,需要有人来救他。谁救他?诸佛菩萨应化身来救他。诸佛菩萨应化身在哪里?我们自己要承当。“一切众生本来成佛”,这是大乘经上讲的真话,一切众生本来成佛,你只要把妄想分别执着放下,你就是如如佛。

现在难在哪里?难在你不肯放下。这一桩事情别人帮不上忙,诸佛如来帮不上忙,上帝神明也帮不上忙,为什么?这是你自己的事情,不是别人的事情。你要真正觉悟,你才肯放下。为什么不肯放下?没有彻底觉悟,也就是眼前利害得失看得太重,不知道这是假的。所以《般若经》好,讲得清楚:“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包括我们的身体,不是真实的,是虚妄的,我们起心动念要保养这个身体也是个错误观念。虚妄的东西何必要保养?不理它,顺其自然,它就好了,就正常了。愈想保养,麻烦大了,愈有故障。为什么会有这种状况?经上说得很好:“一切法从心想生。”《华严经》上讲“唯识所变”,“识”就是心想;这一切现象的变化是从心想生的,是识变的。所以我们能够保持正常,所谓正常,不加丝毫意见在里面,这是正常;加一点点意思在里头,就不正常。

这个道理我们懂得,我们听了很多,可是境界现前,我们又不能把持,还是起心动念,还是妄想执着,这就是我们不能解决问题的原因。“随缘”这两个字不容易做到!诸佛菩萨应化在世间随缘,决定没有攀缘。六道凡夫决定攀缘,不懂得随缘,他随缘也是攀缘。所以我们仔细去观察诸佛菩萨,诸佛菩萨攀缘也是随缘,妙不可言!这又是什么缘故?用心不一样。诸佛菩萨用真心、用清净心、用平等心,我们用妄心,我们用的是染污心,用的是高下心,所以随缘都变成攀缘,麻烦在此地。

不仅仅是佛经典里面教导我们这些修行的理论跟方法,儒家的经典、道家的经典,乃至于其他宗教的经典,你细细去思惟观察,你就明了了。纵然讲的方法不一样,它的原理原则决定相同。大乘佛法修学的纲领就是禅定;佛家总纲领:“因戒得定,因定开慧。”这是总纲领。“禅那”翻成中国意思为“静虑”,又翻作“止观”;静就是止,虑就是观。佛法不用“想”用“观”。观跟想的差别在哪里?观不用心意识,也就是说,不用妄想分别执着,那个叫“观”;用妄想分别执着,叫“想”。这里差别就大了。用意识去想,都想圣贤的这些事迹、圣贤的教诲、圣贤的行为德行,我们得福德,这是修福,福德,不能超越三界。如果用观,不用心意识,他能超越六道轮回,这个不一样!

佛家大乘修学中心的理念、原理原则是“离心意识参”,它不叫想、不叫研究,叫“参究”。参究是不用心意识,不用分别、不用执着、不用妄想,我们现在讲是“直觉”,现在人哲学里面讲直觉,用这个。佛法里面讲得很多,但是真正会用的人不多,这个缘故在哪里?没有放下自私自利,所以他就不会用。这是我常常劝勉大家的,自私自利放下,是非人我放下,五欲六尘放下,贪瞋痴慢放下,你就会用,你就会用观。你能够会用,对于你的定、慧,就能够很快速的得到。但是定跟慧也有程度浅深不同,可以说从小乘须陀洹一直到圆教的佛果,就是定慧层次不相同,浅深广狭有差别。所以学没有止境,不能满足。

注:

参考资料——净空法师《佛说十善业道经》讲座

相关文章

  • 学佛杂谈:“择法”、“精进”、“喜”

    七觉支里面第二条“择法觉支”——“观诸法时,善能觉了拣别真伪,不谬取于虚伪法故”。 “择法”这一条,包括的范围非常...

  • 36.如何学行?

    36.如何学行? 善导和尚云,若欲学解,从凡夫地,乃至佛地,一切诸法无不当学。若欲学行,当择其契理契机之一法,专精...

  • 真爱应该用佛心去爱,用菩萨心肠去爱

    学佛和信佛两码事,学佛难,学佛需要精进,精进,再精进,学佛是明白佛的初心,身为太子出城看见百姓很可怜,就放弃了一切...

  • 笔记: 朱倍贤原始佛法讲座(1)|七觉支

    「七觉支」就是:念、择法、精进、喜、轻安、定、舍。 佛陀说:如果培养起这七种内心的特质,将心朝向「依远离、依离欲、...

  • 学霸是放羊者,修霸是羊的主人!

    学霸是佛子的羞愧,修霸才是佛子的真容, 精进的本体为法融于心,而非融于文字 安忍是心一缘专注,专注于心融于法 从来...

  • 海意菩萨净即法门

    于念随念是慧力。于一切法平等相应是念觉分。不出不入是择法觉分。无我所是精进觉分。身心善住是喜觉分。平等觉悟是轻安觉...

  • 观察日记:明白学佛的进程

    任何学习都是有方法的,有次第的,学佛同样是如此。学佛从人法、天法、声闻法、缘觉法、菩萨法次第开展。《金刚经...

  • 知“苦”才有修行的意愿

    我在微信群里不断提醒大家要学佛,也讲过学佛对健康有很大的帮助,有时我甚至忙于自己修行,感受到那种法喜时想放弃大力弘...

  • 学佛杂谈:“舍”

    “七觉支”之“舍觉支”——“舍所缘境界时,善能觉了取舍虚伪,不生追忆故。” 舍是放下,也就是放下对于世出世间一切法...

  • 20180716【育心137累积法日精进:小煜妈打卡第406天】

    20180716【育心137累积法日精进:小煜妈打卡第406天】 【与您分享】 佛教是生活的智慧, 学佛是为了智慧...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学佛杂谈:“择法”、“精进”、“喜”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tkai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