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开始沙龙带领者培训的第一期工作坊,由金岂老师带领。我看到了小组成员之间波涛汹涌的暗流——团队动力,感到神奇又兴奋。
第一环节
10人小组,成员依次自我介绍。然后分成3-4人小组交流,相互了解,促进升温。此时的动力是平静的。
第二环节
依次坐在带领者位置体验,可能有目光的压力,焦点,期待,害怕出错。感受自己身体与情绪的感受,而不是想法。带领者不是老师,而是分享生活中的经验。这就是均匀悬浮的注意。此时的动力是集中指向带领者位置的,比较稳定的。

(嘻嘻,发现自己长胖了)
第三环节
小组无主题自由讨论。8-10人是比较好的设置。小组成员对视后很快甘小萍抛出一个话题:负面情绪出现后如何应对?比如突然产生的愤怒情绪。立即袁玲回应她的一个办法,杨小茹接过话开始分享她经历的一个事件。我中途有几次走神,很快拉回来,我觉察自己为什么没有集中精力倾听呢?一是我觉得杨小茹跑题了,对话题的偏移产生烦躁和不满,第二是描述的细节太多了,对于二十分钟的讨论时间显然过于庞大。描述的中途不断有成员插话提问,杨在描述结束时候说:我想知道我这样做对不对?有没有更好的方法?我对于她谈到的沟通中不及时得到回复提出了建议,立刻有成员追加了另一个建议。杨情绪瞬间爆发表示受到来自小组的攻击,不愿意再继续讨论这个话题。我正想就杨的感受发言,这时有成员开始讲述她想到的关于工作的事件,认为和杨有类似,而我感觉是没有很近关联的,反而忽略了对杨的情感支持,再次转移了话题。我对此有些不满,此时已经不想再发言了。我感到成员之间缺少相互聆听支持而太急于表达自己,我看到一个个阻断的个体,而不是链接在一起的整体,这让我没有参与进来的欲望。时间快到了,最后几秒无人发言。这二十分钟的团队动力是无规律的剧烈的此起彼伏,在杨情绪爆发的时刻出现了高潮。

二十分钟的无主题小组讨论,呈现了什么?每个人无意识的代入自己的角色:带领者,支持者,观察者,明星……小组的呈现缺乏倾听共情接纳,成员之间的情绪被激发,负面能量涌动。小组讨论比内容更重要的是小组动力。怎样说话可以让动力走向正向呢?怎么改变愤怒情绪和小组动力方向呢?
沙龙接近尾声,我提出了自己的疑问:
1 杨感到大家只关注解决办法而没有关注她的感受,但是她在结束时在问大家有没有更好的方法?
反思:杨真的是在问方法吗?怎样看到隐藏在表面语言意义下面的内在情绪需求,
2 我对小组的感受是分裂状态而缺少相互链接,不愿意参与或者发言。
反思:我是助攻者(负面)和观察者的角色,需要增加参与干预的部分。
3 我对话题的频繁转换不满,更愿意就一个话题深入讨论下去。
反思:讨论的内容不重要,重要的是促进成员之间的链接和接纳,借着上层做底层。对话题的坚持会导致某些成员的不满。一旦站队,必定会有敌人。
4 对于打断和抢话题的焦虑,担心打断发言者不礼貌或者会导致他的情感受阻。
反思:当团队动力出现偏离,适时打断是对成员的保护,不干预可能会导致后面更大的冲突,甚至需要有意识地引领团队动力。这一点说中我的要害,看准时机主动干预是我要学习的功课,也是作为带领者的基本功。
最后来个题外话,冬梅做的桃酥又甜又香,纯手工无添加,激发了我搬一台烤箱回家的冲动,哈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