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大家好,今天我们将开启一本新书《规矩和爱》,作者是美国哈佛大学教育学博士、哈佛大学人类发展心理学硕士、现为美国塔尔萨大学教育系终生教授的王涛先生。
这本书是作者历时三年完成的一部关于教育的经典之作,书中指出:规矩和爱是教育的核心,孩子需要爱,更需要规矩,并且详细的剖析了规矩和爱的重要性与辩证关系,还给出了处理二者关系的方法与案例。
接下来的10天,让我们跟随作者,去了解“规矩和爱”的真谛吧。

—1—
不占有原则
父母教育孩子有一个前提,就是要先树立四个基本原则,分别是:
不占有原则,
规矩和爱统一的原则,
情商先于智商的原则,
和孩子共同成长的原则。
我们先说说不占有原则。
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指出:
“人是由灵魂和肉体两个部分构成的,而人的灵魂来自于一个完美的家园。”
我们仔细想想,孩子的灵魂也好、肉体也好,其实都不属于父母。《圣经》上说:
“儿女是耶和华(上帝)所赐的产业,所怀的胎是他所给的赏赐。”
因为西方人信仰上帝,所以他们认为孩子属于上帝,不属于父母,是上帝赐给父母的礼物,父母只有暂时保管的权利和教育孩子的神圣职责,但不能占有孩子。如果父母占有孩子,就等于用贪婪的私心去亵渎自己神圣的职责。
上帝到底存不存在我们暂不去探讨,但是这个教育理念却是很科学、很正确的,西方很多父母秉持着这样的理念去管教自己的孩子,给予孩子充分的尊重和独立成长的空间,孩子从小就懂得管理自己和尊重别人,长大后就能正确的处理好人际关系,获得幸福的人生。
相反,我们中国的很多父母都有一个顽固的观念:孩子是我生的、是我养的,理所当然就是我的,我想怎么对他(她)就怎么对他(她)。这种强烈的占有观念,等于把孩子当作自己的私有物品,是对孩子极大的不尊重。在这种错误观念的带动下,有的父母随意打骂、侮辱孩子,有的父母强逼孩子学习,有的父母把自己没有完成的心愿强加给孩子去完成,有的父母对孩子的婚姻横加干涉,等等等等。这些父母的行为,掠夺了孩子的思想感情,剥夺了孩子的成长空间,势必会造成亲子关系的紧张。发展到极端,还会产生许多触目惊心的家庭悲剧——有的孩子生出强烈的逆反心里而离家出走,有的孩子不堪忍受而选择了自杀,有的孩子一怒之下杀死了自己的父母,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即使没有产生这些悲剧的家庭,父母一旦用占有的方式去管教孩子,双方都是无法获得幸福的。
网上有一篇文章叫《有一种爱叫推出去》,里面有这样一段话,说的很有道理:
“父母对子女的爱,是从肚皮里推到肚皮外,从同一个被窝推到另一个被窝,从同一张床推到另一张床,从同一居室推到另一居室,从同一门户推到另一门户,从家里推到家外,从本地推到异地,甚至从国内推到国外!”
古人云:“人各有志,人各有命。”也就是说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立的灵魂和人生轨迹。所以,作为父母,我们一定要树立不占有原则,充分的去尊重孩子,给他们一片独立成长的蓝天,让他们自由自在的翱翔!
—2—
规矩和爱统一的原则
接下来,我们谈一谈规矩和爱统一的原则。成功的教育是规矩和爱的有机结合:
真正的规矩是体现爱的规矩,真正的爱是带有规矩的爱。
有些父母教育孩子,有爱但没有规矩;而有些父母教育孩子,有规矩但缺乏爱,这两种教育方式都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不良的影响。那么,如何做到规矩和爱的统一呢?这需要一个前提条件,就是我们前面所讲的——不占有原则。只有当父母摆正了与孩子的关系,不占有孩子,充分的尊重孩子,规矩和爱就容易统一起来。
因为父母把孩子看成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体,而不是自己的私有财产,就会对孩子保持充分的尊重和理性,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就容易把握好规矩和爱的尺度,也就能真正的把孩子教育好。
反过来讲,如果父母不遵守不占有原则,不给孩子充分的尊重,那么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就难以把握好规矩和爱的尺度,比如当孩子需要规矩的时候,你却对孩子百依百顺的溺爱,没有丝毫的规矩;或者当孩子需要爱的时候,你却滥用规矩,没有任何温暖的关怀。结果呢,规矩不成其为规矩,爱也不成其为爱,对孩子的教育就会失败。
不懂得规矩和爱统一的原则的父母,都会遇到一个困惑:孩子小的时候很可爱,怎么随着孩子渐渐长大却变得不可爱了、甚至还挺可气、可恨呢?原因就是孩子在两岁之前,还没有独立的自我意识,几乎是完全依赖于父母;但是从两岁开始,孩子的独立意识就迅速的发展,就不像以前那样完全被父母占有了。如果父母不明白这一点,还一味的加强对孩子的占有和控制,就会加剧与亲子之间的矛盾,产生很多教育方面的问题,有的父母因此对孩子情绪失控制、魔性大发,在这种非理性的状态下,要想把孩子教育好几乎是不可能的。
我们知道,父母是孩子的榜样,要培养孩子既遵守规矩又充满爱心,就需要父母做一个表率。父母用爱心去聆听孩子的心声,鼓励孩子的進步,接纳孩子的过错,陪伴孩子的成长,孩子就会产生满满的安全感,才更愿意用同样的方式去爱别人;父母教育孩子的时候,能始终遵守规矩,坚持原则,不随心所欲,孩子就会学着用规矩去管理自己的情绪,节制自己的欲望。长大之后,为人处事就会有原则、知分寸、懂進退。
所以,为人父母,一定要学习规矩和爱的功课,遵守规矩和爱统一的原则。
—3—
情商先于智商的原则
《三字经》说:“首孝悌,次见闻。”
《弟子规》说:“有余力,则学文。”
古代的教育理念,都是把做人放在首位,而把学问放在次位。用现代心理学的话说,就是情商先于智商。我们现在的教育理念,与古人的教育理念恰恰相反,把学问、智商的教育放在了首位,而把做人、情商的教育放在了次位,甚至忽略不计,这可以说是本末倒置、舍本逐末。
美国麻省理工大学的学者高尔曼先生,在他的著作《情感智力》中得出一个结论:
一个人的成功至少70%归于情商,不到30%归于智商。
从这个比例来看,情商比智商更重要,所以作为父母要更加重视孩子情商的培养,树立情商先于智商的原则。
那么,情商包含哪些方面的内容呢?高尔曼先生提出了情商的五大能力:
1、认识自身情绪的能力(认识自己);
2、妥善管理情绪的能力(管理自己);
3、自我激励的能力(激励自己);
4、认识他人情绪的能力(认识别人);
5、管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维护关系)。
由于我们国家缺乏系统的情商教育,学生们的情商普遍都很低。百度一下,我们就会发现一个可怕的现象:近年来,无论是小学生、中学生、还是大学生,自杀或者杀人的恶性事件此起彼伏、层出不穷、甚至还有向上攀升的趋势,而且这些自杀或杀人的学生中还不乏北大、清华这些高学历者。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些学生极端的漠视自己的生命或别人的生命呢?我们对照高尔曼先生提出的情商五大能力指标,就会知道问题的根源是那些学生的情商出现了严重的问题。
中国公安大学有一位犯罪心理学教授,她对犯罪心理以及青少年心理问题进行了长期的研究,得出一个结论:情商低的人,小时候都有四大特征:
一是喜欢抱怨,
二是情绪暴躁、无法自控,
三是说话特别难听,
四是不懂得分享。
这些负面的心理,如果从小得不到及时的纠正,就会不断的积累,形成一个很强的负能量场,一旦遇到不可调和的矛盾爆发出来,就会产生很大的破坏效应。可悲的是,我们现在的教育正在大批量的生产这种低情商的学生。即便是好学校中的好学生,其实大多都是高智商低情商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心性都特别的自私,因为家庭和学校都没有教他们培养情商的功课。
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情商的培养宜早不宜晚,因为0—6岁是孩子性格形成的关键期,会对孩子的一生产生决定性的影响,所以孩子一出生就要开始对其进行情商的系统培养,长大后他才能成为一个高情商的人。
—4—
与孩子共同成长的原则
儒家的经典《礼记》提出了一个“教学相长”的原则,就是老师与孩子的教与学,是一个彼此促進、相互成长的过程。所以,作为父母还要建立与孩子共同成长的原则。换句话说,成长不仅是孩子的事情,也是父母的事情。前面的三个原则——不占有原则、爱和规矩统一的原则、情商先于智商的原则,必须是在父母要不断的成长下才能做得到的。
具体来讲,
从占有孩子到不占有孩子,充分的尊重孩子,你需要成长;从规矩和爱不能有机的结合,到规矩和爱的高度统一,你需要成长;从重视孩子的智商和学习成绩,到重视孩子的情商和品格,你还需要成长……
因为只有在与孩子共同成长的原则下,父母才能及时发现自己的问题和孩子的问题,从而及时纠正教育的偏差,调整教育的策略,取得更好的教育成效。
与孩子共同成长是全方位的,父母要教好自己的孩子,必須在心性、观念、方法、知识等各个方面不断的改進、不断的提升,才能跟上孩子成长的步伐。
我身边有一对父母,他们有一个特别淘气的孩子,这个孩子给他俩带来了无尽的烦恼。我帮他们剖析了教育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并指出孩子的问题来自于父母,要想改变孩子,先要改变父母。经过那次的沟通,父母开始真正的改变自己——爸爸改变了自己以前简单粗暴的管教方式,开始关心孩子,经常跟孩子心灵沟通;妈妈则花更多时间陪伴孩子成长,而且还阅读育儿的书籍,不断改進自己的教育方法,结果他们的孩子也变得越来越懂事了。孩子的巨大变化,让这对父母非常感慨:与孩子共同成长真的是太重要了!
—结语—
今天,我们了解了教育孩子的四个基本原则:不占有原则,规矩和爱统一的原则,情商先于智商的原则,与孩子共同成长的原则。父母要教育好自己的孩子,一定要先建立这四个基本原则。遵循这些原则去教育孩子,才能真正的把孩子教育好;如果违背了这四个基本原则,孩子的教育就会产生很多问题。
好了,明天我们将進入全书的主题——规矩和爱,期待和大家继续共读。
—今日话题—
您教育孩子的时候,是否遵守了四项基本原则呢?遵守与不遵守这些原则,会对孩子产生什么样的不同效果呢?欢迎在留言区分享你的观点和故事。
如果您喜欢今天的内容,欢迎转发给您的好友或分享到朋友圈。让我们一起阅读好书,共同成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