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S:以下为文章原文方便各位阅读,每一个小故事都蕴含一个大道理,让我们一起去体会,一起去感悟吧!
“天亮总是从自己的窗边开始的。”
初听父亲这句话的时候,我还不太理解。
我出生在一个偏远的山村,父母都是老实本分的农民。那年月,尽管父母早晚辛勤劳作,日子还是过得非常紧张,住的是四面透风的木屋。每天只要太阳一出来,一定首先光顾我的床头,毫不吝啬地酒在我的床上。可是那个时候,我从来都没有感觉到这种阳光沐浴的快感。我一直都想离开这个木屋。
在付出艰辛的努力后,我考上了大学,而学费又成了摆在面前的一道难题。抽完一袋水烟,父亲干咳了一阵,差点儿喘不过气来。稍顷,他头也不抬,颤颤地说:“还是读师范吧,读师范不用交学费。”我感觉得到,父亲说这句话的时候,有什么东西哽塞在他的喉咙里。此前,我曾经跟父亲说过,我要读高中,考大学。当时,父亲只是说,看情况,尽力吧。我以为父亲答应让我读高中了的。谁知道,在我尽力考上之后,他却又说出这样的话。我不说话,静静地站在他的身后。父亲终于稍微把头抬起,可能是想看我是否已经走开。当我的目光与父亲相遇的一刹那,我惊呆了。我分明看到父亲的眼里盈满了泪水。一个从来不把困难当困难的汉子,竟然在自己儿子面前,流下了如此无助的泪水!我再也说不出话。

开学的时候,我背着一只破旧的木箱,独自一人走进了师范学校的校门……
四年的师范校园生活,父亲那盈满泪水的眼,始终在我的身后注视着,促使我更加努力,不敢有一丁点的马虎。天道酬勤,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以全优的成绩毕业了。我充满信心地回到县里报到。凭我的能力和成绩,是完全可以安排在县城学校的,可等到分配方案下来的时候,我却又被安置回村里的小学,原因是按照生源从哪里来回哪里去的原则,我又回到了村里。后来我才知道,其实我原来真的是安排在县城的,可又被别人临时顶替了,才有了那个堂而皇之的“原则”。
我愤怒至极,可又无可奈何。父亲却只是漫不经心轻描淡写地说:“回就回吧,有什么不好呢?再说我们是农民,怎么能跟人家比呢?”稍顿了一下,父亲又说:“该是你在的地方,人家怎么可以占得了呢?就算他现在暂时占了,以后也会还给你的。”
屋外的阳光穿过木屋的木篱缝隙射进屋里来。父亲看着那一東東亮汪汪的阳光,似乎是在自言自语:“天亮总是从自己的窗边开始的。”当时,我并不太在意,也听不懂父亲所说的话的意思,只觉得父亲像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

我一心扑在教学上,简直把学校当成了自己的家。偶尔也回去看看父母。此时,父亲开朗的性格又回来了。每次我回到家,他都会有意无意、有一搭没一搭地说:“找到你该去的地方了吗?”或者说:“你不想坐回你的座位吗?”我听得出父亲所说的话的意思了,他是在警告我鞭策我,要我努力工作。
两年之后,我离开了村小学,调到县初中任教。期间,我不忘自己的大学梦,考取了大学,拿到了毕业证书。三年之后,我又被调进县党委机关,成为一名宣传部门的领导干部。而今,我又成为一名人民检察员。我从一个农民的儿子,一名小学教师,直到成为一个国家公务员,是父亲一路扶持我,给我天动力、给我信心、催我奋进的结果。
“天亮总是从自己的窗边开始的。”父亲的这句话,我现在终于明白,阳光永远是最公平、最无私的。谁早起谁就早拥有阳光;谁要是不愿睁开眼睛,他的天就永远不会亮堂。

夸父追日的故事
在远古时代,有一个名叫夸父的人。他力气非常大,一只手就能拔起一棵大树;抬脚走一步,就能跨过一条大河。
那个时候,人们住在树林里,穿树皮,吃野果,生活非常艰难。每到冬天的夜晚,人们又冷又饿,因此大家都害怕黑夜,希望太阳在白天能停留得长一些。善良的夸父决定追上太阳,请它在白天多停留一会儿。
夸父站在山顶上,当太阳出现的时候,就大声喊道:“太阳,你能不能慢点儿走,让白天更长一些呢?”太阳没有回答,,息急忙忙地走了。
第二天,夸父又来到山顶上,对着刚升起的太阳喊:“太阳,你能不能慢点儿走,给人们多一些阳光和温暖呢?”太阳仍然没有理睬他。
夸父急忙拿起手杖,追了上去。他发誓要捉住太阳,不让它落山。太阳爬上了山顶,夸父就追上山顶。太阳落到峡谷,夸父就追到峡谷。夸父跑过无数座大山,跨过无数条大河,一直追了七天七夜,太阳有点害怕了,跑得越来越快,眼看就要落山了。
夸父追啊追啊,跑啊跑啊,大阳这个大火球烤得他嗓子都快要冒烟了,他越来越渴,越来越累,快要倒下去了。于是,夸父就跑到黄河边,一头扎进水里,咕咚咕咚,很快就把黄河水喝干了。
可是他仍然很渴,就来到渭水边,咕咚咕咚,一口气把渭水喝光了。夸父继续追赶太阳。但是他实在太累太渴了,走着走着,就倒在地上再也没有站起来。
夸父死后,他的高大身躯变成了山脉,头发变成了树木,血液变成了河流,扔出去的那根手杖,变成了一片桃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