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从读书的误区看读书的方法

从读书的误区看读书的方法

作者: 顾兮明 | 来源:发表于2023-09-05 23:20 被阅读0次
帅健翔

读书的方法

这个方法就是:逐字逐句认真读。

原因很简单,写书的人是逐字逐句认真写的。如果你不这么读,很难谈得上有什么收获。如果你把一本书,按照这样的方法,不放过每一个字,多读几遍,你还会惊喜地发现,每一遍都有不同的收获。

你容易忽略的一点是:如此读书,不仅能收获知识,而且磨炼心志、锻炼耐力。长期慢读练出来的心志和耐力,受用余生。

第一个误区:“快”

英国大文豪培根在他的随笔集里说: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

你是为了自己开心,博得喝彩,还是增长才干呢?不同的阅读目的,指向了不同的阅读目标。

把读书的目标,划分为几个层次:1.获取,2.理解,3.感受,4.运用。大多数情况下,快速阅读能帮你做到第一个层次,就是获取信息,这甚至是使用“快速阅读”的根本目的。

你要记住,从来都是如此,慢速阅读解决的是学习的问题,快速阅读解决的是贪心的问题。而贪多求快,偏偏是学习成长中的大忌。

而“快”的最大一个陷阱是,材料越熟悉,速度必然越快。你的速度,与你阅读的客观速度无关,却与你对文本或内容的熟悉程度紧密相关。

常读工具书籍的你,读小说就会慢一点;常读中文书籍的你,读英文书籍就会慢一点。所以,你很少碰小说,也很少用英文进行阅读,因为陌生的不爽,熟的爽,慢的不爽,快的爽。

导致的结果是:越熟悉的就越快,越快就越爽快,越爽快你就越要读。

但是,你有没有想过,如果阅读都是读你自己想读的、读你自己熟悉的素材,甚至读你自己喜欢读的,那阅读和学习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呢?

维持快感吗?确实,据统计,大多数人在快速阅读时,都会有一种速度与激情的感觉,读完后更是神清气爽。但读完后,请你静下心来问问自己,你真的有什么收获吗?

你每天看自己爱看的东西,学自己已经懂的东西,这又算哪门子的学习呢?

你以为你在突破认知,其实你是在巩固偏见。

第二个误区:大脑兴奋

第一,“大脑感到兴奋”可能来自肢体动作的改变,它是一种假兴奋。

比如,你去跑步,你的心跳加速,头脑就会兴奋。类似的,你去快速阅读,你眼睛转动加快,带来一些肢体上的紧张感,你也会感到兴奋。这是肢体引起的兴奋,不是书中内容引起的兴奋,但问题是,这两种兴奋要怎么区分呢?

第二,“大脑感到兴奋”可能来自认知的盲区,这是另外一种假兴奋。

简单地说,就是没有见过世面的人,见到什么都是世面,他见到什么都会兴奋。古语有云:少见多怪。

三,是最关键的一点,“大脑感到兴奋”怎么定义和量化呢?这种兴奋要怎么被检测呢?我怎么知道大脑是兴奋,还是不兴奋呢?是纯粹的自我感觉吗?还是说我读书的时候头上还得戴一个脑波仪,时时刻刻地注意到脑波的起伏,从而判断哪里是我的兴奋点,然后划分重点做笔记吗?

读书的最大目的:是提前获得智慧,补充我对这个世界的解释系统。

这就意味着,实现这个目的的过程,我需要汲取更多本来不存在我头脑中,也不在我知识系统中的知识,来拓宽我认知的边界,不然只能越活越狭隘。也许是对自己的要求太高,我通常都感觉不到读书的兴奋,因为我知道这不是关键。读书时,我更多的是品味、推敲和思考,而这偏偏需要一颗冷静的头脑。但如果今天我因为阅读有所收获,确实能感受到一丝喜悦。

一本书的价值,跟你的大脑兴奋不兴奋毫无关系。因为书的价值是客观的,而大脑的兴奋是主观的。

一本书当中,比信息更有价值的是观点,比观点更有价值的是推导过程,比推导过程更有价值的是应用方法,比应用方法更有价值的是操作步骤。其中,推导过程可以简单地理解为思考。换句话说,信息是基础价值,观点是实用价值,从思考开始,才是认知升级啊。

请记住我一句话:你能用笃定的自信来面对未来,就能用平常的心态面对现在。

如果你相信自己总会出头的,慢慢学、慢慢读又有什么关系呢?头脑不那么兴奋又有什么所谓呢?反而这才是正常的。

第三个误区:概念情结

概念爱好者

他们以为概念就是书的全部,他们读更多书的目的,就是为了掌握更多的“概念”。收集概念充其量也只是读书目标的第一个层次,也就是收集信息,价值是最低的。

读书人相信自己,不读书的人相信方法。正如,优秀的人相信一步一个脚印,而其他人,却更相信捷径。

请永远记住,阅读的最强技巧,就是阅读。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从读书的误区看读书的方法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tulm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