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最无私、最真挚的爱,这种爱不言代价与回报。但保姆式的养护,比拼式的培训。造成孩子身心畸形发展。在现代家庭环境下,如何关爱孩子,确实是一门大的学问,我认为应从以下方面做起:
一、克服依赖,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的影响深远。但现在一些家长事事为孩子代劳,这种保姆式的养护,会使孩子没有了自己动手的机会,丧失了基本的生存能力,不利于培养孩子的自立能力。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我们应要求孩子自己去学,自己去做,相信孩子一定能做好。在孩子尝试独立的时候,要积极正确引导。我们有些家长看到孩子一哭闹,立即就心软而妥协了,造成孩子不愿意接受挑战,接受新事物时也会比其他孩子慢。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会遇到不少困难,家长不可能总在第一时间替他解围。所以我们家长就要让孩子从小学会克服依赖,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当孩子遇到困难,作为家长要借机引导孩子学会面对,找到解决的方法,鼓励他们克服困难的勇气,在锻炼和实践中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二、适度关爱,满足孩子合理的要求
现在的家长由于工作繁忙与孩子共处的时间少,家长都会对孩子产生一定的愧疚感,认为自己没尽到父母的责任,孩子想要什么就给什么。如,有些孩子看别的孩子有“高大上”的玩具,自己也要求父母买一个,其实这些孩子还有一种攀比心理,如果家庭经济条件不好,孩子提出过分的要求,家长就难以满足,这时家长就要给孩子讲清不能买的原因,让孩子理解父母,替父母分忧;再如,家长要求孩子平时不随便买玩具,而到了周末孩子因哭闹就可以随便买,这就破坏了规则,容易使孩子形成不良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在爱孩子问题上,不能事事顺从孩子,要给孩子讲道理立规矩,绝不能一味迁就。
三、管教有方,正确教育犯错的孩子
很多时候,当孩子犯错时,他们心里都非常清楚自己不对,其实他在看家长的态度;甚至有些孩子就是故意犯错来引起家长的注意。在孩子犯错时家长应有原则管教,让孩子体会到你非常在乎他,不仅不会影响亲子关系,还有利于增强孩子的安全感和归属感。有些家长,有时即使知道孩子犯错了,但仍然不管教,一味地宠爱有加,放松对孩子的要求。长此以往,若孩子再犯错误时,你再管教时,他会觉得受了伤害,觉得你不再爱他了,使孩子丧失了正确的是非观念。对待犯错的孩子,要及时进行教育,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让孩子在惩戒中及时改正。
四、接纳孩子,注重赏识教育。
赏识教育的核心是爱孩子、尊重孩子、理解孩子。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人性中最本质的需求就是得到尊重和欣赏。不是好孩子需要欣赏,而是欣赏使他们变得越来越好。我们可以应用合适的赏识方法。我们赏识孩子,可以是精神的,也可以是物质的。精神赏识,主要指用赞许、表扬、夸张等言语手段以及目光、微笑、手势、抚摸、亲吻等非语言手段来进行赏识的一种方法。物质赏识,即用实物、奖金等形式来进行赏识的一种方法。经常采用的物质赏识有食物、玩具、衣物、金钱等。如前所述,赏识可以用精神赏识和物质赏识的方法,那么,怎样用语言进行精神赏识呢?用语言进行精神赏识要有一定的技巧。当孩子取得成绩或受挫失败时,家长和教师可以用肯定性、鼓励性言语进行赏识。当然,赏识不等于孩子犯了错误不去批评,对有错误行为的孩子更要及时指出错误,分析错误的动机原因。在采用批判性言语时尤其要有艺术性,既帮助孩子找到不足,又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切忌急躁粗暴,大声呵斥。一般情况下,教师、家长都会注意鼓励孩子,但有时在某种情况下,也会出现成人行为失控现象。例如,在情急生气时忘了鼓励反倒讥讽,大声地指责,从而挫伤孩子的自尊心,降低孩子对自我的评价,对自信心的形成产生不良影响。且孩子误以为大声呵斥也是人际交往的一种方式而去模仿。因此,使用批评性言语一定要慎重。孩子的品质、道德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而需要一个不断加深强化的过程,如果不及时强化,极不容易养成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所以教师和家长要宽容、和善、耐心、时刻不忘去赏识孩子,给孩子以希望,给孩子以鼓励。切忌“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不能持之以恒。
五、诚心倾昕,关爱从与孩子的沟通开始。
任何先进的育人方法、理念、策略很大程度上都需要与孩子对话、沟通来实现,在对话中成长,在沟通中发展。父母因为各方面的压力和烦恼都会忽略孩子的想法与心情,总认为孩子他懂什么,有的吃有的玩就行了。其实恰恰相反,孩子其实懂得很多,会察言观色、会看懂我们每一个表情的含义,特别是缺乏安全感缺乏爱的孩子。古时有孟母三迁、岳母刻字,为什么现在我们却不能为孩子做到呢?他们要的都是我们本应该给孩子的。在沟通中,让孩子有安全感和爱的享受,对于缺乏安全感缺乏爱的孩子来讲,沉默却是最大的伤害,在他们的心中沉默是对他的不闻不问不关心。也许父母觉得“无声胜有声”的教育对于孩子来讲是好的,恰恰相反一个拥抱,一句“我爱你”能代替很多,从这里他能真实的感觉到你是爱他的,你能为他撑起一片天地。拥有了爱和安全感的孩子在各方面都会相当自信,对待他人也会很有爱。
同时,多倾听孩子的心里话,交谈时候一定要调整好自己的态度,尽量能保持温和、平易、宽容、诚恳、低调的态度。父母的说话态度,决定着孩子的说话态度。少一些粗暴多一些温和,不要命令式的和孩子说话,诚信对人,说话也就算数了,幽默语言对话能使孩子快乐。
每个孩子在成长的每个时期,其主要心理需求和心理特征都各个不同,父母在和孩子说话之前,一定要仔细体察孩子的真实心理,才能句句扣准孩子的心弦,说到孩子的心里去,父母要特别注意巧施话术,引导孩子克服自卑心理、嫉妒心理、虚荣心理和逆反心理。如果不能及时化解则可能导致孩子的心理障碍甚至精神疾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