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情,即同理心、同感。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大师罗杰斯:共情或共情状态,是指准确地、带有情绪色彩地觉察另一个人的内在参照系,就好像你就是他。
共情意味着进入他人私密的感知世界,在其中游移而不做任何评价,对他人正在体验的恐惧、愤怒、脆弱、困感等感受时刻保持敏感。
“感受没有对错, 他们是平等的,只有我们喜欢或者不喜欢,我们需要引导孩子正确地认识感受,认可感受、表达感受,当孩子学 会认识自己的感受时,才有机会学会与别人共情。”
“我们也要让孩子认识到,虽然感受是平等的,但是行为是有对错的,负面的感受有可能会引导我们做出错误的行为。 ”
共情的两个层面
第一层:辨别他人的感受和情绪,包括正面和负面
我们需要做的是观察对方行为背后的目的,当我们能了解对方行为背后的目的(特别是负面的行为) , 就能分辨出对方的情绪和感受。
分辨他人情绪并不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能力,它需要我们在生活中习得,并不断加以练习才能掌握,童年阶段父母应该积极在孩子面前表达情感。
第二层:进入他人的情景,感受他人的情绪
无论我们多么努力地代入,无论双方经历多么的相似,我们都不是对方本人,猜测只能是猜测。一旦代代入中,轻易地将自己的观点、经历套用在他人身上,极有可能在不经意间,给对方造成不快甚至伤害。
共情小tips
不要仅从自己角度去思考他人的问题
永远不要将你或别人的经验套在他人身上,经验永远仅供参考,不可复制与他人想法、 观点相左时,不说教、不责怪、不批评、不抱怨。
不断向他人反馈 ,不断确认自己的理解是否存在偏差 ,可以仅仅询问 “我这样理解对吗”?对他人情况不确定时,或不知如何提供帮助时,不要揣测,直接开口询问,由对方告诉你需要什么。
共情VS同情
共情:一种客观的情绪体验,既能与他人感同身受,又能对他人情绪进行客观的
认知、理解和分析。
同情:不要求对他人有感同身受的理解。
怎么表达共情?
句式一
“你”句式,共情-试着阐述对方的感受“
你感到...(对方感觉词) ,是因为...(对方的信念),你希望...(对方的愿望)。
你句式,让我们共情,接纳对方的情绪,体谅对方的想法。当我们通过接纳并讲出情绪时,我们与孩子处在一个平等的,互相尊重的位置,孩子和我们的情绪都是安全的,双方都感觉自己可以做自己。当我们真实的感受被接纳后就会产生强烈的安全感。
句式二
“我”句式,表达自我-让对方与我们共情“
“我感到...(自己感觉词) ,因为...(客观的事实),我希望...(我的愿望对方怎样做).
[例子]
我感到受伤了,因为你不想和我说话,我希望我们能经常在一起说说话。”
当我们自己处于负面情绪的时候,往往会用负面行为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但当我们能够用我句式来描述出自己的感受时,就是与对方主动建立了情感,让对方更能理解我们的心情,从而与我们共情。
「共情」 课后练习
任务
练习句式一:”你”句式,共情-试着阐述对方的感受。
练习句式二:“我”句式,表达自我-让对方与我们共情共情
最近一次我和孩子共情的事件是什么?
我如何运用了共情句式?
我如何运用了我句式:
接下来孩子的变化是怎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