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广州传统外贸区“十三行”被中国群众烧毁。
“十三行”创立于康熙盛世,是清政府专做对外贸易的垄断机构,1757年乾隆上谕“仅留粤海关一口对外通商”颁布,即为“一口通商”,整个清朝的对外贸易便锁定在广州“十三行”,此后“十三行”便发展达到巅峰,与亚洲、欧美国家都有直接贸易关系。“十三行”交易场所位于珠江边,是清政府闭关政策下唯一幸存的“海上丝绸之路”,每年五、六月间,来自各国的商船泊靠广州港,带来异域的工艺品和工业品,并带回中国丝绸、瓷器和茶叶。这也许是当今每年在广州举办的“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的雏形。
这个远离帝都的商埠,以其独特的商贸文化底蕴,与紫禁城皇家结下不解之缘。被誉为“金山珠海,天子南库”。
英、法两国占领广州后,考虑交通和贸易的便利,在“十三行”附近成功筑成“沙面岛”,划界为营。沙面便成了英、法租界。直到1946年。
自从中国政府收回沙面,传统上仍是各国驻广州领事馆的集中区,虽然后来不少领事馆已经陆续迁移到市区各处,如今岛上仍留有波兰领事馆,加上沙面居住人口少,绿色成荫,古树苍翠,四处静雅。楼房多为十九世纪末建造的西方风格建筑,在现代化繁华喧嚣都市里,这是特别的一方“静土”,吸引着不少人在此流连。
高高柱子矗立的这栋楼是沙面大街56号。1893年建,曾作为正金银行(日),后来为美国领事馆。
沙面大街59号,是波兰驻中国总领事馆。
沙面大街60号,建于1868年,清末曾作为广州外事俱乐部。
沙面大街68号,建于1916年,曾为苏联领事馆,苏联驻华商务代表团广州办事处。
乐韵悠悠
沙面大街的雕塑也是一道很特别的风景线。这一座题为“乐韵悠悠”,拉小提琴的女教师后面跟着几个孩子。每个人表情各异,最后两个趁着老师留意不到开了小差,充满着童趣。
Happy hour
这一主题为“Happy hour”,不知是对西洋人统治下殖民地时代的讥讽还是怀念,也或许告戒我们要铭记沙面曾经是“西洋人的乐园”那段黑暗历史,中国人在自己的国土上一度被待为“Huarenyugou,不得入内”,受尽欺凌。虽然那段不堪回首的日子早已成为历史,然而历史应该多方面、多层面的地去看待,牢记历史是为了更好地开创未来。
音乐是无国界的,两组雕塑都有小提琴,也反映那个时期西洋乐器至少在沙面流行。
良久凝望着雕塑,空气如此静谧,仿佛周围回荡着那首,《如歌的行板》,那哀怨的中低音主旋律;那些低沉悠扬却触及灵魂深处,令托尔斯泰泪流满面,如歌如泣的音符......
音符忽然变得欢快,轻轻飘落在花草丛中,扬起的旧尘跃进了从前的光影里。小时候喜欢到这里,因为有很多小巷,在小巷之间东窜西跑与小伙伴们追逐打闹;长大一点时仍喜欢,感觉这儿能容纳许多情怀。休息日漫步或坐下静静地看书;或眯着眼,任思绪天马行空;或抬头望着透过浓密的树叶斑驳光影发呆。
夜晚,打开卧室的小窗,隔“涌”遥望,此时的沙面最是迷人,清月映着江面波光粼粼,凉风袭袭扑面而来,远处一排橘色灯光静静地、轻柔地在欧式建筑弧线上流淌着,令人心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