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数人意识到他们不适合读博士的时候,往往已经上了博士这条贼船。时不时有人果断的跳船“下海”,而更多的人,则怀揣着各式各样的理由,按兵不动。于是呢,这条贼船载了一船焦虑的莘莘学子,笔直地朝前行驶,转不了舵,也回不了头。
是不是很纠结?“学海无涯,回头是岸”,不过是句透着苦味儿的玩笑罢了。
其实纠结的原因无非四个字:“沉没成本”。对于博士这件事,我们已经投入了太多:时间,精力,资源,金钱。如果就这么放弃,这些投入岂不是统统打了水漂?于是我们选择动用意志力,咬牙坚持。凌晨3点半,仍在实验室里做实验,痛苦吗?痛苦。还有比这更痛苦的吗?有,那就是凌晨3点半,压抑着自己的恶心和厌恶,仍在实验室里做实验。而明天同样的时刻,你大概率仍然会压着恶心在实验室里忙活,因为你的今天,昨天,以及无数个过往的日子,都已经“沉没”进去了。
眼睛紧紧盯住过去的人,是很难看清前方的路的。就像电影《Ratatouille 》里说的那样,“If you focus on what you’ve left behind, you’ll never be able to see what lies ahead”。想要摆脱纠结,方法其实很简单:换一个参照物,眼睛朝前看。设想5年以后的今天,你在哪里,在做些什么,有哪些成就。然后倒推回来,想一想今天的你,需要做哪些准备,才能实现未来的目标。把自己从日复一日的埋头苦干中抽离出来,静下心来把今天想要做的每一件事情列一个清单,然后仔细想一想:今天所做的事情中,有哪些其实跟未来毫无关系?你所为之投入的,有哪些是自觉后的刻意为之,又有哪些只是无意识的惯性?

人都是惯性动物,而人比其他动物高明的地方恰恰在于,除了惯性以外,我们还有一份自省与觉知的力量。过去的选择,与我们今天的选择也许有关,也许无关;今天的选择,来源于对明天的计划与期许。破除了路径依赖,人生之船才能由今天的我掌控。如果过往的经验,决定甚至是认知,不适合今天这段航程,那么果断转舵就是了。放下过去,着眼于未来,你会看到以前从未留意过的风景。
路径依赖是美国学者保罗·戴维(Paul David)最先提出的思维模型。在个人发展领域,路径依赖是指人们过去做出的选择决定了他们现在及未来可能的选择,即使过去的境况可能已经过时。一旦进入某一路径,惯性的力量会让这一路径的既定方向在以后的发展中不断强化,把人锁定在该路径上,轻易走不出去。
纳西姆·塔勒布举过这样一个路径依赖的例子:假设你拥有一幅画,当初是以2万美元买进的。由于艺术品市场欣欣向荣,现在这幅画值4万美元。如果你手头上没有这幅画,你会依目前的市价买进吗?如果不会,那么我们就说你死守自己的现状。你不肯按目前市价买进的画,表示市价已高于其实价,留着它不放根本不合理,你所做的只是感情上的投资。许多人死守自己的观念,直到踏进坟墓。
在分析自己的同行索罗斯之所以那么成功时,塔勒布也有类似的评价:像索罗斯这类股市大鳄完全不受过去的行为束缚,摆脱了路径依赖,每一天对他来说都是一张白纸。
参考资料
路径依赖理论https://wiki.mbalib.com/wiki/%E8%B7%AF%E5%BE%84%E4%BE%9D%E8%B5%96%E7%90%86%E8%AE%BA
《随机漫步的傻瓜》纳西姆·塔勒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