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已近9点,一颗焦躁的心蠢蠢欲动。终于按捺不住,披衣出门,打车来到县城最繁华的大街上。
互联网时代,城乡差距已不是那么明显。纵然是个五线小县城,夜晚的闹市区,依然是车水马龙,灯红酒绿。来到一处电影院,随便买张票进去,正是当下大热的《少年的你》。
关于这部电影,网上的评论浩如烟海。我个人的观点是,这部电影值得一看,演员表现出色,但剧情拖沓,主题不明显。校园暴力,少年情感,悬疑侦破,什么都想展现,但什么都没说透。
我只说其中一个点,就是如何面对压力。
中国的高三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种群,他们面对的只是高考、高考、高考,他们需要做的只是学习、学习、学习,除此以外,世界上的任何事和他们无关。影片花了很多的笔墨来刻画学生的这种境遇,比如根据考试成绩调座位,管教干部式的班主任,铺天盖地的大标语,应该说还是很真实的。
恰巧,今天下午,我们学校隔壁的初中召开应届毕业生大会,校长在讲台上训话。我隔着墙听了10分钟,训话的内容跟电影里班主任讲得如出一辙,大意如下:
“每个人都有压力,不要怕压力,要化压力为动力!”
“要勇敢,要坚强,要战胜压力!”
“卸下包袱,轻装上阵!”
这些我们都很熟悉,因为都曾听过不少。但是面对压力,这些说教真得管用吗?
第一节研修课上,李克富老师再一次讲到“减多增少”的理论。我从来没有在别处听到过这个理论,因此它应该是李老师的独创。这个看似有悖于常识的观点,蕴含了很深的心理学道理。很多时候觉得不好理解,其实,将它代入活生生的现实事例,就很明白了。
比如前文提到的考试压力。以我们的切身经历来说,当我们遇到重大事件,足以影响甚至改变一生,我们真得能把压力“化”为动力吗?我们勇敢了,坚强了,就能“战胜”它吗?压力真的像一个包袱,可以摘下来放一边,然后就能“轻装上阵”了吗?
可能有心理素质极强的高人,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压力越大越兴奋。反正我是不行,我遇到类似的情况,会慌乱,会紧张,会不知所措。
所以校长那些话,对我来说,没用。他一直试图在减少学生的压力,殊不知,他越减少,越增多。他越说,我压力越大。
典型的“减多”。
以我近四十年人生摸爬滚打的经历,以我跟困难跟压力作斗争的经验,以我看书听课的思考和体会,现在再遇到压力,我会这么告诉自己:
压力是一位老朋友,它出现是为告诫你要认真,提醒你更专注。很多时候,它就像天上的一朵云彩,紧紧跟随着你。承认它的存在,然后走自己的路,总有一天,你会怀念这种陪伴。
直面压力,承认压力的存在,才能更好的释放焦虑,找到平衡。
典型的“增少”。
其实,“减多增少”的基本理念就是:直面矛盾,不逃不避。这也是解决一切心理问题的核心要义。
写于2019年10月29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