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古装电影电视剧,不论行军打仗,还是治国安邦,杖责都是古人最常用,也是最好用的一种刑罚。杖责也就是打板子,棍棒打屁股。大堂之上,明镜高悬,县太爷一言不合就给堂下的来个杖责伺候。来人呐,给我拉出去,重打五十大板!衙堂门口围观的民众无不两股战战。
要被杖责的人趴在长条椅上,但见那衙役左右各执棍杖上来,手起杖落,笃笃有声,一人一下往那人的屁股上抡去,那人挨一杖,围观的便眨一下眼,打得皮开肉绽,简直不忍直视啊。这些棍杖在各个朝代有所不同,有木棍、木板、大棒、竹条、荆条,不过都是有国家统一规定的度量衡,通常分大﹑中﹑小三等。虽然杖责之痛不言而喻,轻则卧床不起,重则直接就是杖杀了,但杖责在古代五刑之中算是较轻的惩罚了,说它轻,在于它可控性强,轻责、重责全凭行刑的差役下手如何了。《笑林广记》上有个笑话,说有个人犯了事,要收到官府的杖责,他怕疼,就用了三钱银子,雇邻居替他挨打。那邻居得了银子,就高高兴兴地替他去了。到了官府,县太爷喝打三十大板!那人刚刚挨了几板,就疼得受不了,于是就偷偷地把得到的三钱银子行贿给执刑的差人。差役收得贿赂,重新打得时候,下手就明显轻了不少。邻居行刑出来之后,对之前送他银子的人说,承蒙你赐我银子,救了我性命,不然几乎被打死。
有此可见,杖责这里头是有玄机的。轻也一杖重也一杖,衙役下手轻重缓急是可以有商有量的,这其中更需要技巧。清末小说家李伯元的《活地狱》里说到一个县太爷刚刚到任,就告示全城说有冤枉立刻前来申诉,有二人前来鸣冤,一问之下,方知其中一人向另一人借钱,但既无字条也无证人,县太爷不知如何断定。县太爷就说,既然无凭无证,你可知道诬告之罪。那人说,我不过是跟他吵吵嘴而已,是他硬拉着我来的,说着指向堂中的一个衙役。县太爷心如明镜,一声断喝:左右!拉下去,杖责伺候。
原来这个衙役是给自己拉业务来的,县太爷深知其意,睁只眼闭只眼。古代各州各县的衙门,历来掌杖刑的差役,拿小板子打人,都要预先操练熟的,有些虽然打得皮破血流,而骨肉不伤;也有的往死里打,但见皮肤红肿,却大受内伤。如此神乎其技,是怎么练出来的呢?行杖责的衙役是要受过专门训练的,练习这个杖责技术的办法就是打豆腐,把一块豆腐摆在地上,拿板子打上去,只准打出响声,不准打破。豆腐跟空气接触,有一层表皮,等到打完,里头的豆腐都烂了,外面依旧是整整方方的一块,丝毫不动,这才练成杖刑的好手。所以,凡是犯罪的人,要知道自己今日杖责难逃,不惜花钱给这掌刑的。掌刑的有了这门手艺,又有这个权柄,也就催生了这样一种灰色收入。所以,杖责有时候也是很不靠谱的。
《三国演义》里有个叫秦庆童的,他是董承的家奴,因为跟董承的小妾私通,被杖责四十还能扭断铁索翻墙而走,这个杖责四十应该是货真价实的,可见其乃神人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