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的资本,通常有三种常用的资本概念:一个是权益资本,另一个是监管资本,还有一个就是经济资本。
权益资本是银行财务报表中显示的所有者权益,具体来说包括银行的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等,这是银行实实在在拥有的实际资本数额,是银行最主要的经济资源。监管资本是监管当局针对银行资本所提出的最低要求。从其计算方法来看,监管资本的数额必须与银行所面临的所有风险大小相匹配,具体来说,就是银行全部风险加权资产的总和乘以8%,而风险加权资产是根据监管当局提供的公式来计算的。监管资本可分为核心资本和附属资本两部分,银行的权益资本是银行最主要的经济资源,它提供了监管资本的主要来源,属于核心资本部分;除此之外,监管当局可以允许银行发行长期次级债券等债务工具作为附属资本,由于这些债务工具在一定条件下具有吸收银行损失的功能,具有资本的某些性质,监管当局允许将这部分债务工具计入银行附属资本。
经济资本的概念与两个相关概念有关:一个是预期损失,另一个是非预期损失。预期损失是在一般正常情况下银行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可预见到的平均损失。预期损失不是一种风险,而是一项业务成本,更确切地来说,是业务的风险成本。银行弥补预期损失的途径有两个:一是对于提供的产品如贷款进行合理适当的定价,以补偿银行所承担的风险;二是计提损失准备。风险调整资本收益(RAROC)计算模型中,通常以损失准备代表预期损失,而银行计提的专项准备金计入银行当期损益。
非预期损失是指银行无法事先预测的、实际损失偏离预期损失水平的波动幅度。是银行面临的真正风险,就需要银行用资本进行抵御。因此,在一定置信水平上、一定期限内、根据银行的非预期损失推导出来的资本需求就是银行需要配置的经济资本。简单地讲,经济资本等于设定置信水平上的、银行的非预期损失总和。照巴塞尔银行风险管理委员会的定义,商业银行所面临的风险主要可归纳为三大类:即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经济资本既然是银行一定期限内非预期损失的总和,那么,计算银行所需配置的经济资本首先就要计算各类风险带来的非预期损失,或者说先要计算银行应对各类风险分别需要配置的经济资本,亦即信用风险经济资本、市场风险经济资本和操作风险经济资本。但银行所需配置的经济资本数量并非三者之间的简单相加,而是在考虑三者之间相关性的基础之上,汇总得出所需的经济资本总量。对于一个银行来说,经济资本的风险抵御能力并非总是越高越好,过高的水平会导致银行的资本需求压力大幅增加,过少则会使得银行面临较大的资不抵债风险。一般经济资本在银行管理中具有以下特点和作用:
1)经济资本可以反映银行的整体风险状况
2)经济资本体现了银行的自我约束能力
3)经济资本渗透到银行经营管理的全过程
4)经济资本具有防范风险和创造价值的功能
在巴塞尔新资本新协议中,监管资本的计提公式采纳了经济资本的理念和方法,考虑了损失的分布状态、风险资产之间的相关性,并针对不同的资产类别设定了不同的权重参数,同时公式中还设定了99.9%的置信水平。据统计,目前超过70%的欧洲银行建立了经济资本管理体系,而国内也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也引入经济资本的方法建立考核体系,以经济资本的理念来对银行的风险进行管理是大势所趋。
经济资本在银行业务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将经济资本向承担风险的部门倾斜,就可以确保这些部门占有的资本资源能足以保障他们承担的风险。从银行最高层次的管理角度来看,董事会设定的风险战略和资本回报目标是对经济资本分配的硬约束和最高要求,通过经济资本的分配,管理层可以清楚地比较各业务部门和各分行所占用的经济资本大小,从而发现过多占用或者过少使用银行资本的业务部门和分行,并通过调整和重新分配,进一步优化银行资本的结构,达到资本的最优配置,符合董事会的约束和要求。从中间层次来看,经济资本的分配还可以把各部门和各分行的经营绩效放在同一个标准下进行考核。这种考核将各部门和各分行占用的经济资本和所产生的经济利润相互对比,从而比较各部门和各分行的经营绩效,经济资本的分配是这种考核的基础,反过来,考核的结果又为下一年的经济资本分配的调整提供了依据。不仅如此,对于经济资本的分配还可以进一步深入到业务的最底层,针对单个客户或单个产品进行资本的配置,银行可以通过对客户或产品的资本回报率比较,调整客户结构,发掘和筛选出高价值的优质客户和产品,针对不同价值的客户和产品,进行差异化的服务和管理。(农行信用卡经营战略是这一点的极佳实践)。
在经济资本的概念之前,我们通常以会计利润、资本收益率(ROE)与资产收益率(ROA)等作为业绩考核的主要指标,这种方法在测算利润的同时,却忽略了业务经营所伴随的风险成本,所以在实践中容易导致资产的盲目扩张或者使得银行资产向高风险领域聚集,以谋求获得高利润。仅凭会计利润来考核是不够全面客观的。管理者可以采取有效的奖罚措施鼓励员工的正确行为,激励他们自觉追求风险可控下的盈利最大化目标,与银行整体目标相一致。以经济资本为核心内容的风险管理不仅要求针对每个客户衡量他们的单个风险大小,同时还要考虑所有的客户合在一起成为一个组合之后的风险集中度,通过合理选择客户和配置资产,将资产组合尽可能地分散,降低整体的风险。组合管理的要求和复杂度要比单个客户的风险管理高得多,要实施经济资本管理,银行就不能做“井底之蛙”,必须努力提升组合分析和管理能力,从分散化中切实得到经济资本减少的好处。
国内银行从本世纪初开始引入经济资本的概念(以国有大行为主),建立经营绩效考核体系,尝试着对分行的业务经营进行考核。经营绩效考核体系的设计以促进全行战略转型为导向,将股东价值最大化作为主要目标,兼顾了风险控制和业务发展的平衡,将风险调整后各项效益指标列入核心考核指标,强化以经济资本为核心的风险约束和回报最大化机制。
另一方面,由于经济资本配置的前提是银行必须准确计量风险的大小,这要求银行能够掌握先进的风险测量技术和工具,基于这个原因,很多银行启动了内部评级法项目的开发。该项目以新资本协议信用风险量化管理为目的,针对银行的信贷资产组合现状,开发了基于统计理论的客户违约概率模型、违约损失率模型和违约敞口模型。作为内部评级项目的成果之一,银行普遍会推广针对客户的盈利性分析工具,该分析工具是对内部评级的深化应用,工具的分析基础来自于两方面,一方面是内部评级模型对于客户的风险评级,包括:PD、LGD和EAD,从而测算出客户的风险成本和所需的资本要求;另一方面是运用管理会计系统提供的客户收益相关数据,包括:该客户为银行带来的收入,客户分摊的营运成本和资金成本等。分析工具将客户的会计利润与风险相配比,以客户经过风险调整后的经济利润和风险调整后资本收益(RAROC)为核心考核指标,借此衡量客户价值的高低,并针对不同价值的客户提出不同的管理策略,努力提高客户对于银行的价值。
积极建立经济资本为核心的考核体系,对于正在进行激励约束机制改革的国内银行业来说,无疑将产生积极的引导和示范作用。它不仅有利于银行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建立起长效激励约束机制,避免短期行为;同时,也进一步提高了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实现可持续发展。另外从宏观层面看,还将逐渐改变银行间低水平的同质竞争局面,防止银行业务的低水平重复建设,从整体上增强我国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
在全面风险管理的框架下,运用先进的风险计量手段和工具,发挥经济资本的最优配置作用,实现在风险可控前提下的股东价值最大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