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人皆有情,众生皆过往。
独白:一个生命的倾诉
我是个古怪的女孩。
小学时,老师在我的评语里写“喜欢和男孩子一起玩”,现在想来,恐不是因为异性相吸,倒是有一部分个性相投的况味。
毛姆在《月亮与六便士》中写到:“女人的心胸狭窄,对那些她理解不了的东西非常反感。她们满脑子想的都是物质的东西,所以对于精神和理想非常妒忌。”
我承认这是社会上女性的普遍状态,可我不是。
当身边的同学们讨论着名牌包包,我在想prada 是什么东西。
当她们研究着化妆,我才知道有东西叫唇彩,叫双眼皮贴。
当她们和红配绿的low 逼格调过意不去,我觉得这搭配也不是那么糟糕。
当她们沉迷于小鲜肉的一颦一笑,我却认为最没有出息的人就是那些小鲜肉。
……
对于我的奇怪——别人眼里所谓的奇怪,我妈也是费尽周折想把我拉回淑女的道路上。她告诉我女孩子要学会打扮自己,于是她拉我去逛商场,然而结果一般都是——她一个人黄姐,我坐在咖啡店里喝茶。
初中那会,是我过的最不像自己的阶段。都说人在社会上生存需要社会认同感,都要尽力挤进社会这个有机体中。在学校学习的我又何尝不是这样。我们装着最灿烂而虚伪的笑容,向异性或同性展现自己的友善和魅力,我们找一个所谓形影不离的朋友,只是为了使自己不至显得孤独。
我的初中三年都是这样的心理,一定要和别人一起走出宿舍,走去教室,一定要和集体一起吃饭。每每独自一人,常觉得内心空虚无所寄托,常怀疑路人都用同情的蔑视的眼光打量我。我只敢低着头,怕那无形的舆论和目光。
就在你害怕孤独的时候,出现了另一个害怕孤独的人,于是你们成了好朋友。深不知,这不叫朋友,而叫伴友。就像枕头和脑袋一样,靠的再近,也不知道它在想什么。
可是谁能真正走进你的内心呢?世上最昂贵的奢侈品莫过于了解。
我还未能在现实中找到那个能与我畅谈之人,所幸,跨越时间与空间,趟过历史的长河,能与她笔尖相逢。
我喜欢张爱玲,民国的临水照花人,一袭素锦,踏过民国烟雨,向我走来。她的放任,她的收梢,她的离群索居,她的灰飞烟灭。
周国平说:“书籍汪洋大海,投机者数本而已,众人不计其数,知己者数人而已。”
时隔百年,在历史的长河里,与她交谈,成为我的一个知己。
于是我爱上了孤独,爱上了与自己的灵魂交谈的感觉,我开始审视自身,我恬不知耻的愚昧。蒋勋说:“寂寞是空虚的,孤独是圆满的”,而在这种圆满之中,我体悟着生命的意义,我塑造着个体精神的完整。
一个人成熟的标志就是意识到,自己的生活对他人毫无意义,他人的生活对自己也是毫无意义的。
我们的交谈,停留在最肤浅的表面,道一声:“哦,你好吗”,“我很好。”
真的好吗?
我们都在孤独地行走,尽管互相依傍,却彼此互不了解。
我不否定朋友的价值,总要相信,在未来,会于茫茫人海中遇见那个人,不晚一步,也不早一步,毕竟世上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