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读了武志红老师《为何家会伤人》的第一章,里面有很多精彩的部分,非常值得我们学习,我想把这部分笔记直接分享出来供大家阅读会比较好:
1.“恋爱,其主要意义不是让我们找到一个能黏一辈子的伴侣,而是让我们真正明白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人,伴侣是另外一个和自己一样独立、一样重要的人。并且,我们还深深地懂得,这两个相互独立的人,又能无比亲密地相处。”
“恋爱是亲子关系的复制。”荣伟玲说,“如果童年幸福,我们更可能复制幸福,如果童年痛苦,我们更可能复制痛苦。”
2.实际上,我们不会简单地按照现实父母的原型去寻找恋人,我们其实是按照理想父母的原型去寻找恋人。
理想父母都有一个特点:能给予我们无条件的爱。我们需要这种无条件的爱,我们也知道恋人需要这种无条件的爱。所以,在恋爱前期,我们会积极地给予对方无条件的爱,或者用直白的方法,或者用狡猾的方法,总之都会让对方感受到:不论你做什么,我都会一如既往地爱你,我的爱是没有条件的。
获得了无条件的爱之后,我们会变成孩子,恋人也会变成孩子,我们一起退行到童年。这时,我们互为对方的理想父母,又互为对方的孩子。这是恋爱的关键期,这个阶段决定了我们是重复童年的错误,还是修正童年的错误。
3.许多心理问题都是在孩童时代造成的,这些源头就仿佛是一个脓包,我们把那个伤痕包起来,眼不见心不烦。要治疗这个问题,就必须去碰触这个脓包。但是,我们知道,有人会出于恶意去碰我们的脓包,目的是为了让我们疼。只有特别信任一个人的时候,我们才会让他去碰触这个脓包。只有心理医生给予病人无条件的积极关注,病人才会相信心理医生,不去制造任何障碍,让他去碰触它。
4.生理上的脓包很容易碰触,但心理上的脓包却很难。心理医生要想搞明白脓包的位置和状况,病人就必须退行到受伤害时的状态。如果是童年受的伤,就必须退行到孩子时的样子。
恋爱是同样的道理。“无意识中,我们都将恋人当成了治疗,希望恋人能扮演理想父母的角色,将我们治好。”荣伟玲说。我们将这个愿望投射到恋人的身上,如果恋人很在乎我们,他就会主动去满足我们这个来自无意识的愿望,去扮演理想父母的角色。一旦我们觉得恋人的确符合自己理想父母的形象了,我们就会变成孩子。
但问题是,有好孩子,也有坏孩子,而且必然是,健康家庭会养出好孩子,糟糕的家庭会养出坏孩子。
我们重复错误是因为想治疗。
5.“生命是一个过程,恋爱也尤其是一个过程。”荣伟玲说,“如果只将恋爱视为一个结果,我就是要占有我的爱人,那么一定会遭遇挫伤。”
6.我们心里都埋藏着一个梦想:重复童年的幸福,修正童年的不幸。但问题是,无论我们选中的是一个怎样的理想父母,那只是我们的投射。或许,对方真的非常符合自己理想中的父母形象。但是,对方有过完全不同的生活经历,他也有一套属于他自己的理想父母形象,而你未必符合。
即便一开始以为彼此符合,我们也必定会发现,对方不是我们想象中的人,而是完全不同的另外一个人。
这是生命中最大的教训之一,他告诉我们:你再亲密的人也是另外一个人,是和我们一样重要、一样独立的人。如果学到这一点,我们就会真正明白,整个世界都是由和自己一模一样的独立的人组成的,每个人都同等重要。
今天的面包就到这里,祝吃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