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老师们都在讨论学情分析。进入中小学,学情分析变成了统一、估计,因为学生数太多,教学任务繁重,老师们没有时间和机会去一对一观察、分析儿童。其实,发现儿童的策略有许多,包括直接测量、评价;现场观察、与儿童周围人交谈等等。
看到这段话,颇受启发:“喜欢足球的人对世界杯的来临充满了激动和喜悦,而对于不喜欢足球的人来说,世界杯尽管4年才来一次,也与平日生活没有什么不同。同理,当某人在某项活动上有兴趣,有潜在优势时,他可能在欣赏该项活动的比赛或表演中能获得极大的兴奋、快乐,充满了敬佩、紧张、惊叹;甚至慷慨地评论……相反,有的儿童在此类活动的欣赏中,可能无动于衷、没有快乐感、没有羡慕之情、没有敬佩赞叹之心、表现出漠不关心……这样比较鲜明的对照,我们大概能得出某儿童适合在此类活动或项目上的挖掘、培养,而某儿童不适合,也许,他的兴奋点、发展点在另外的地方。”
观察法是最直接的发现儿童的办法,如果用一小时、半天甚至更长时间去观察,记录观察所得,再结合理论进行分析,就一定可以找到精准教育的规律,这才是真正的“因材施教”。然而,受人数、任务限制,我们缺少这样的机会,因为没有时间。老师们的时间不是被疫情防控分走,就是被延时服务分走,还有那么多的孩子等着我们去上课、开展活动。
班级授课制实行一个世纪以来,解决了扫盲问题,实现了大范围、大面积的教育普及。然而,时代的发展,社会需要的是高精尖人才、个性化人才、综合性人才,扬长避短成了我们遥不可及的梦想。我们能够给予学生的,尤其是城市学校,是统一进度、统一内容、统一标准、统一考核、选拔人才的方法。这的确无法满足“解决卡脖子问题”的需求。
我们改变不了人多,是不是可以尽可能改变教学方式,多问几个为什么,多问几个“还可以怎么样”,注重求异、求变、创新思维的培养,尽可能改变课堂结构、育人模式,让每个孩子都有成为自己的可能。
小学语文课本里有一篇文章叫《这条鱼在乎》,小男孩将被浪潮冲向海滩的小鱼捡起来扔进海里,反反复复,他不断地扔,鱼儿被不断地冲上海滩。有人问小男孩,你这样做有什么意义?谁在乎呢?小男孩一边扔一边说,这条鱼在乎。如果我们能够站在“每个孩子都应该被在乎”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就一定能够实现教育的“唯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