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活动背景
(一)活动来源【爱鸟护鸟在行动】
在午餐后散步环节,孩子们兴冲冲地抱住我,手指不远处一棵大树:“老师快看!树上有鸟窝!”“哇,鸟窝里面肯定住了小鸟!”围绕接二连三被提出的“树上住着什么鸟”“小鸟喜欢吃什么”“小鸟会不会掉下来”“小鸟怎么生宝宝”等问题,大家七嘴八舌地展开热烈讨论,并一致决定以调查形式寻找答案。因而,在下午区域活动时段,我引领愿意设计调查表的小朋友在美工区活动,先记录下他们的问题,然后和他们一起筛选问题,再借助手机搜索和打印选择合适的图片拼凑成调查表,接着鼓舞幼儿在家人的引导下,通过剪贴、绘画、描写等方式完成调查表。

许多孩子希冀“给小鸟穿上漂亮的新衣服”,于是,我们在美工区投放鸟类简笔画打印图片。

一些幼儿利用太空泥捏出“在树上的鸟窝”和鸟蛋,一些幼儿认真绘画鸟蛋。


一些幼儿主动将在生活中发现的鸟类羽毛、鸟窝、鸟蛋等以带来实物、拍摄影像等途径和全班分享。

时值爱鸟日、爱鸟周,孩子们和家人争相借助各式材料为小鸟搭建“温馨的家”。
(二)活动生成【小鸡仔们到来啦】
儿童对鸟的探索兴致日益浓厚,恰逢班级因打造自然角,倡议大家将家中的动植物带至幼儿园照顾,晨晨妈妈送来十只可爱的小鸡,引起小朋友们的浓厚兴趣。孩子们每天都围绕它们,看看它们在干什么,看看它们是怎样进食的,看看它们长大了没有……

围绕幼儿的兴趣及其提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我整理出以下幼儿经验网络图并生成关于鸡的项目活动,带动幼儿对小鸡的外形特征、生长特性等具有更多了解,同时促进幼儿的探究能力不断发展。

分析反思:我国著名教育家、思想家陶行知先生表明:“花草是活书,树木是活书,飞禽走兽小虫微生物是活书。山川湖海、风云雨雪、天体运行都是活书。”萌鸡的到来,牵引出幼儿对活生生的家禽的好奇和探索渴望。在此时,我们教师需做的即保护好他们的好奇心,紧随孩子们对关注的问题的探究脚步,使得许许多多的好奇愈发清晰而有所获。
二、活动内容与过程实录
(一)鸡是鸟吗
⒈讨论:小鸡是鸟儿吗

⒉调查:特别的鸟
在班级35位小朋友中,13人坚定认为小鸡是鸟类,10人明确表示小鸡不属于鸟类范畴,12人无法抉择结果。面对这一情况,我们展开谈话活动“特别的鸟”,带领小朋友们观看小鸡和一些鸟的标本,并发放调查表,请大家与家人共同查找一些独特鸟儿的资料,并据此判断鸡是否为鸟类。


⒊确定:鸡是一种鸟类
我们在“百度百科”中找到“鸟”、“鸡”两词条的详细阐述,对二者进行比较而得出结论——鸡是一种家禽,家禽属于鸟类范畴,即鸡为一种鸟类。


(二)小鸡从哪来
⒈幼儿讨论、猜测
璐璐:小鸡是鸡妈妈生出来的。
然然:小鸡是从妈妈肚子里出来的。
豪豪:不是的,小鸡是从鸡蛋里钻出来的。
晨晨:对的,我家里有小鸡,鸡妈妈下了蛋,小鸡就从蛋里钻出来。
……
⒉观看视频孩子们认真观看母鸡下蛋、孵蛋以及小鸡破壳而出的视频,被公鸡焦躁地踱步等待小鸡宝宝出生的生动形象逗乐,看见萌哒哒的鸡仔从蛋中探出小脑袋时欢呼雀跃,并且知道了鸡蛋从母鸡的肛门出来。
分析反思:幼儿园活动的指导不是教师的说教,而是以观察为先导,结合具体问题的启发、鼓励、提示和指导。当教师发现幼儿对“小鸡从哪儿来”产生探究兴趣时,没有将答案告诉他们,而是引领幼儿自己去询问、猜测、观察、搜集信息,在此基础上我们再次组织幼儿交流,并通过提问帮助他们思考,得出一系列结论,提升幼儿的经验。
(三)打造小鸡的居所
小鸡刚入班级时,被安置在铺有稻草的纸箱中。一连几日春雨绵绵,小朋友们担忧鸡宝宝受冻,纷纷向我们反映:“老师,小鸡们怕冷怎么办啊?”“它们会不会被冻死?”“它们要是生病了怎么办?”……针对如何解决问题,我鼓舞大家积极动脑出谋划策。许多孩子表示会天天清理纸箱,比如用纸巾擦拭边角、倾倒鸡屎等,并将从家中带些稻草入园,以备随时更换。

小鸡们日渐长大,能扑棱翅膀飞至纸箱顶端,加之稻草补给赶不上需求速度,我们将纸箱放入浅蓝色塑料大筐,再于其上扣一塑料筐,两筐的一端相接处系以麻绳固定。平时,儿童掀开上方的篮筐便可喂养小鸡,在晴好天气会轻轻捉住小鸡,置于平地晒会太阳。小鸡们也可自由活动。

气温渐高,担心小鸡们头顶烈日不舒服,会“口渴”,会“流很多汗”,会“没力气,还要晕倒”的孩子们,三五成群聚在一起商议对策。最终,大家一致决定和储老师一起利用户外大型积木建构白日里小鸡的游乐场所,为愈长愈大的鸡仔提供较为宽阔的活动空间。

走进夏日,我们撤去纸箱,在蓝色大筐底部铺上草席和稻草,将小鸡饲养于筐中,把筐置于树下阴凉处,使得小鸡们既能接触阳光,也可享受阵阵微风拂面。为免小鸡飞到筐外,我们将废旧防蚊门纱固定于篮筐顶端。

前不久,小朋友们和老师一路哼歌,合作将越长越大的鸡仔送至搭建好的“贝儿(“海北”的谐音)养殖场”安家落户。

分析反思:幼儿提出问题是一种“有声的思考”,也为幼儿说出自我猜测和推理的过程。幼儿提出问题的质量关乎后续活动发展的方向。此时,幼儿已初步建立主动解决问题的意识,通过向教师求助、同伴交流及合作等方式获得解决问题的办法。教师有意识地为大家搭建互通信息、交流讨论的平台,鼓励、支持孩子们敢于提出问题,乐于追踪问题,为其问题意识与探究精神的萌芽奠定基础。
(四)萌鸡小队在行动
⒈回收发放的调查表


⒉确立任务,分工合作通过集体讨论,我们初步确定了给小鸡喂食、给小鸡喂水、清扫鸡窝、移动鸡窝(助小鸡晒太阳、挡风避雨……)四项任务,并且结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以班级座位所在组统一行动,即西瓜组给小鸡喂食,草莓组给小鸡喂水,相邻的苹果组、梨子组打扫鸡窝卫生,菠萝组、香蕉组合力定时移动鸡窝。此安排两周一轮换。

⒊为小鸡寻找更多食物
初期,我们主要以网购的鸡饲料喂养小鸡,间或配些饭菜。优优问道:“老师,小鸡宝宝一直吃那个,会不会觉得不好吃啊?”璐璐抢白:“我知道!小鸡喜欢吃虫子,喜欢吃米!”“那小鸡吃不吃树叶啊?我看到蚕在吃桑叶。”豪豪提出心中疑惑。“小鸡吃叶子。”豆豆拽住豪豪的衣角,笃定道:“真的,小鸡是吃叶子的。”越来越多小朋友聚集而簇拥着我们,争相猜测小鸡喜欢的食物。
时值立夏,储老师从家中带来时鲜蚕豆供大家观察并体验剥豆的乐趣。不知谁提到“咦,小鸡吃不吃蚕豆的壳啊”,幼儿纷纷表示希冀向鸡仔们投喂豆荚。于是,我们携带豆荚整队向着贝儿养殖场前进。看到小鸡一只只低头啄食豆荚,孩子们拍手叫好,兴奋之情溢于言表。后来,我们陆续投喂瓜皮、桑叶、枇杷、菜叶、馒头、玉米粒、小青虫等。



分析反思:喂鸡的过程成为孩子们探究的奇妙之旅。猜想、实践、推理等科学手段,最终寻找到“小鸡喜欢吃什么”“喝不喝水”“怎么吃饭”“怎么喝水”等问题的答案。儿童的宝贵的观察和探究行为,带动其全面、深入地了解事物及相互之间的关系。因此,我们及时组织分享活动,促进儿童逐渐汲取、积累、内化学习经验。
(五)我和小鸡做游戏
⒈丰富知识,拓宽视野我们不但借助直观、形象的多媒体课件,引导孩童了解鸡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知道鸡舍须保温防潮,同时积极展开有趣的小游戏“区分公鸡、母鸡”,而且引领孩子们通过观看动画大电影《火鸡总动员》及阅读绘本《加油,鸡蛋哥哥》、《最奇妙的蛋》、《小鸡和狐狸》、“不一样的卡梅拉”系列走进童趣盎然、充满奇思妙想的萌鸡世界。


⒉营造氛围,对话环境
①阅读区
我们既定期推荐与鸡有关绘本,且根据主题需要创设幼儿自主阅读环境:鼓舞小朋友们描述“心目中小鸡的家”,根据他们的表达在网上搜集图片并打印出来,和亲子制作的鸟窝、小鸡窝一起投放至阅读区。愈来愈多孩子主动取下悬挂的图片册“各种各样的鸡舍”,以简洁的话语说一说图片的画面内容,并且利用手偶、玩偶、图片(有时还有自己绘画的内容)、制作的鸡窝和在美工区创作的“小鸡的朋友”、“小鸡的食物”,结合相关故事绘本来创编、表现新故事。



②美工区我们彩打出一些鸡的图片,置于桌布和桌垫之间,供儿童在涂色、绘画、制作等过程中观察,并鼓舞孩童利用太空泥、扭扭棒、蛋托、颜料等材料创作“小鸡孵蛋”、“小鸡的朋友”、“小鸡的食物”等。




⒊其它区域
孩子们自发地在建构区搭建“小鸡的家”;在益智区选择动物拼图进行游戏,并将蘑菇钉围出鸡的外形;和着欢快的歌声“大公鸡穿花衣,花衣脏了自己洗……”自由舞蹈……
分析反思:教师鼓舞孩子们藉由观看动画电影、阅读绘本来倾听并理解故事情节,从而自主寻找相关问题的答案,而没有直接告知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小朋友们生成许多新思考、新话题。于他们而言,又多了观察、对比、操作、表达的机会,逐步推动自身从误区走向明晰。在此过程中,儿童的观察细致性与表述能力远超我们的预期。
三、活动的特点及价值所在
(一)幼儿在探索中获得经验
幼儿的课程应是自然的、身边的、熟悉的、生活中的事物,应是幼儿最感兴趣的事物。幼儿的学习,不能以牺牲兴趣为代价来求取能力的发展和知识的掌握。通过探究大自然与生活中真实的事物及现象,幼儿体验探究过程且发展初步探究能力。
此次我们围绕班级饲养的萌鸡展开一系列探索活动,充分意识到问题是孩子开始探究活动的缘起,也是其主动学习的基础。孩童既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刨根问底,经观察、比较、分析而发现并描述小鸡在身长、体重、外形等方面发生的变化,也借助问题来表达自己想做什么,与同伴在一起学习,互相交流想法,互相支持与提供建议,互相鼓励,互相表达“爱”,因而可以说“照顾鸡仔的过程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过程”。作为教师,我们须积极为他们创设自由、宽松的环境并丰富经验,倡议幼儿分享知识和分担任务,帮助他们联结新知识与旧知识,支持幼儿,使得师幼成为共同学习者、共同探究者。
而在每次观察小鸡和给它们喂食、追赶它们散步之后,小朋友们争先恐后地画出自身所见所思,并主动和小伙伴分享,在进行生动讲述时会使用一些常见形容词,伴有连贯动作。绝大多数幼儿能依据所处情境使用恰当的语言,例如,在引萌鸡入新家时,会抓起它们,困住翅膀,一边将其放入养殖场,一边说道:“可爱的小鸡,看,这里可好啦!你们要好好吃饭,快快长大哦!”“小鸡们,不要怕,这是你们的新家。我会天天来看你们的,还会带好吃的来哟~”
(二)活动开展的收获与困惑
此次活动的开展令我收获颇丰,主要体现于以下三点:
其一,课程内容多元化。课程内容的选择应追随幼儿兴趣,对幼儿的生活、游戏具有高度敏感性,充分利用生活中的教育资源,满足幼儿新的学习需求及表达欲望。此次活动中的小鸡就是班级饲养的小动物,也是幼儿身边的,贴近他们生活,符合其兴趣点。
其二,课程的组织方式多元化。教师应充分尊重幼儿的学习特点和方式,灵活采用个别、小组和集体等方式有效展开活动。不同组织方式对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具有不同促进作用。
其三,课程评价多元化。评价的主体从教师转为幼儿、教师、家长等多元主体,评价方式可以为作品呈现、讨论交流、共享发现等等。
综上,此次活动充分发掘了“小鸡”这一幼儿园内的动物资源,助我理解“课程在幼儿的生活之中”理念。儿童的各类学习活动伴随小鸡们的进食、习性、生长等循序展开,具有较强生成性。我们关注孩童多方面经验的建构,将一些比较抽象的话题恰当地融入活动,引导小朋友们利用述说、绘画等进行表征,有助于幼儿思维水平的提升。
网友评论